“90后”导演和你聊聊“竹子拔节”那些事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大学路19号纪录片工作室 林蔚 林语萱 编辑:宣传中心 黄天宇 发布时间: 2021-04-21


  “我感觉我就像竹子拔节一样,在当导演那一两年里迅速成长。”于丹导演对自己的工作经历是这样概括的。4月18日上午,《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分集《竹子》的导演于丹来到了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楼群1号517电影展映厅,向同学们分享了她的工作经历。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播出至今豆瓣评分高达8.8,斩获过许多大奖。这位优秀又年轻的90后导演向同学们分享了她在纪录片制作的前期调研、中期拍摄、后期剪辑阶段的心路历程,以及一些关于生活和工作的感悟。


  于丹着重强调了前期调研的重要性。例如:怎样才能和专家老师们建立联系并获得他们的帮助?于丹表示自己前期查阅了大量资料,才能“让老师感觉你是认真做了功课的”,和专家对上话。她还回忆起在拍摄竹笋生长时的“失败惨案”,由于前期调研没做到位,她和团队到了实地才发现无法确定竹笋冒尖的位置,在低温的雨夜里发散成员,守了好几夜,也还是无法捕捉到竹笋冒尖,只得向当地的竹农讨教。正是这次挫败,她才感受到了前期调研的不充分,会使得拍摄白白耗费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期拍摄时,于丹导演在一次次面对拍摄困难的过程中,陷入了自我的怀疑。曾想过消极怠工,但通过和领导、老师的沟通,她又坚定了信念,重新进入了“导演状态”。她鼓励同学们都能在自己的采访、写作、影片制作中建立信念感——“我就是这部片子的导演,这个团队里没有谁比我对竹子了解得更多”,信念感的建立能让人在工作中更自信,更负责。


  在分享的最后,于丹导演还提到要建立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点。“我们的生活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灵感,而工作也会反过来启发现实生活。”她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创作灵感,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工作怎么启发生活?正是在做《竹子》这期节目的过程中让她感受到不论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是平等的,自然界的万物都有存在的意义,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是不可复制的,没有互相比较的必要。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独特价值的!”她感慨道。



  在最后的互动提问环节,参加的同学们踊跃举手提问,尽管超出了预设的时间,于丹导演还是热情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在被问到如何看待“共情能力”在新闻媒体行业的重要性时,她提到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她认为共情与理性需要很好地平衡,既要能够感同身受又要相对中立和理性,因此她引导同学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和理性,才能客观又温暖地做好新闻。


  “我原本以为像这样的大导演都是光鲜亮丽的,有人安排好大小事务,没想到于丹师姐也和我们一样,经历了‘影视民工’的辛苦和煎熬。”听完讲座后,2018级新闻学专业的同学由衷地感慨道。


  “我看到了一个初出茅庐但沉稳的青年导演,她有自己观察世界的方式,用纪录片来传达自己的声音,感觉特别真实又积极。”2020级新闻学王硕同学看到了这样一个多面、真性情的导演,也表示想要在自己热爱的行业里继续“摸爬滚打”。


  本次分享会在参会同学不舍的心情和没能问完的问题中圆满结束了。于丹导演和同学们都要回到现实工作生活中努力,于丹导演期待下一次“竹子拔节”的时候,再和同学们见面交流。


  在分享会结束后,于丹老师还与大学路19号纪录片工作室的同学们进行了内部分享交流会。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大学路19号纪录片工作室 林蔚 林语萱

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大学路19号纪录片工作室 白方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