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与你、我、他——人文学术论坛第二十七讲如期举行

撰稿:宣传中心 钟宇钰 冯跃庭 编辑:宣传中心 周舒洁 发布时间: 2020-12-18


  2020128日,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学术论坛第二十七讲在主一#508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学术论坛由王世海副教授主持,由张琪老师、石廷金老师、孙园园老师和杜晶晶老师主讲,邀请了苏新春院长与张开焱教授对四位老师进行评议。

  石廷金老师作为第一位主讲者,展开了关于“教学科研和课题方向的融合”的叙述,石廷金老师首先由自己的两个研究方向——“古诗词与艺术设计的结合”、“非遗与艺术设计的结合”作为切入点进行讲述,向大家展示了一些与中国古诗词、非遗相结合的艺术作品,从而引出了他对“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理解。在研究过程中,石老师建立了相关课题来探索解决“非遗为何没有走进民用生活”这一问题。来到学院后,学院的科研氛围与平台提高了他的科研认知,拓宽了他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交流。石廷金老师还谈及,要珍视外出参会、交流学习的机会,这不仅可以让领域的研究有利于理论的研究,对于做好课题也大有裨益。最后石廷金老师用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的内核精神“知之深而行之切,行之切而知之更深”作结。


  第二位主讲的张琪老师重温了苏新春院长关于近些年来发展人文与传播学院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在科研和教学上要有发展的目标、坚持申报科研课题、教师个人要形成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张琪老师提出,一个人在一生中做的课题是有限的,要慎重、认真对待每一个课题。选择课题方向应基于自身学科基础与学科积累最相关的方向。而后,张琪老师谈到科研应当服务于地方,服务于国家。关于申报教育部课题,张琪老师建议需要对自己学科当下前沿热点问题有明确认识,并强调了学术交流的重要性。


  紧接着,孙园园老师为我们带来本次论坛的第三部分“课题的执行与完成”。她分别从课题意义、课题规划、理论学习与更新、论文写作与投稿、科研时间安排等角度,介绍了她的科研心得与体会。课题有助于研究内容的聚焦和代表作的形成,能够为后续课题申请积累成果,同时,课题研究也是约束与动力并存的过程。严格遵照研究计划实施课题,更有利于按期完成,也能够为后续课题的申报“腾出”空间。孙园园老师强调,理论的学习与更新在科研中至关重要,可避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劳作。她建议,在课题实施中常动笔写作,“陌生化”后的修改更易于发现问题。分阶段将研究内容转化为成果,并分阶段投稿。投稿前,摸清期刊栏目,更利于录稿。投稿失败乃“兵家常事”,在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科研能力和选题方向,要具有一定的学术定力。科研需要时间的保障,合理利用零散时间和成块时间,能够使科研更为高效。

  最后是由杜晶晶老师总结项目研究与个人研究的三个关系:研究的驱动力、生长力和增值力。杜晶晶老师首先从自己的学位、学术论文和参与的各项赛事、项目的名称对自己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分析介绍,指出项目研究和个人研究的基本特点性质。接着把研究的驱动力:擅长的应该发挥更大的效力分成三个部分:学术与服务、研究与现实、兴趣与专业进行讲述。第二个关系是研究的生长力:快速并且有效实现合力发展的效果主要是针对项目研究和个人研究两种。项目意味着合作、协作在一个目标下各自展开既有联系也有差别的研究,从中可以得出资源和视野的积累难得、研究的纵深与拓展兼得、独学而无友三个结论。第三个关系是研究的增值力:全方位的增值,学习无处不在,研究是持续变化和发展的。最终得出结论:个人研究始终是项目研究的基础,项目研究某种程度上在为个人研究提供方向、资源和动力。


  四位老师发言过后,张开焱教授和苏新春院长进行了评议。张开焱教授提出,课题的申报以信息驱动较多,同时很多成功的课题会将自己与地方建设关联起来。做课题时应清晰规划,要有自己的代表性课题,并对青年教师表达了很高的期盼。

苏新春院长紧接着张开焱教授的评议对这次学术论坛进行总结,四位老师的议题各有特点,内容丰富,发自肺腑。苏新春院长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表示赞扬,“四位老师这几年处于科研爆发期,成果、论文、项目全面开花,可谓高产、多产、前沿、优质,是我院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苏院长表示,四位老师都谈出了自身的专业特点与做学问的特点,希望其他老师也能向他们学习。


  在论坛的最后,苏新春院长提出,今后有机会,应该邀请更多的老师来分享自己的经验成果,以激励我们文传院的科研事业能够发展的更好更坚定。此次人文学术论坛第二十七讲在苏新春院长的讲话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宣传中心 钟宇钰 冯跃庭

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宣传中心 谢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