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蒸教授来我院讲学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201212月29日上午10点,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冯蒸先生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关于现代汉语语音学习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公共教学楼1#107室举行。

    冯蒸先生首先从发音器官示意图谈起,要学生们牢记3个腔体(口腔、鼻腔、咽腔),14个部位。然后,先生从音素与音位的定义出发,用具体的例子,对比汉语与英语中的[ts],提出汉语里的z[ts]应当为一个音素还是两个音素?从而对音素与音位的定义提出质疑,他指出音素是现代汉语语音学习和研究的关键,而如今一些《现代汉语》教材对此概念界定不准确。接着,他一一具体地分析了“现代汉语”辅音、元音的语音特征,特别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方面,指出了相近因素的细微差别及辨别方法,同时参以清晰的板书,用现代汉语拼音辅音表,帮助同学们归纳辅音的描写方法和规律。  

    先生从具体的问题切入,旁征博引,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都是具体的、细节性的,也是许多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但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方法论和语言观,都牵涉到对一些本质性问题的认识。他告诫在座的同学:“学习现代汉语语音要勤练习,多总结,不应该迷信教材,尽信书不如无书!”

    此外,冯先生还针对闽语区学生在普通话学习中容易出现前后鼻音不分的现象(例如“应该”误读为“因该”),提出了“将舌尖放在下齿背”的“一秒变后鼻音”的方法。在阐释颤音、闪音、边擦音和半元音时,冯教授又以现身说法,传授同学们学会小舌颤音的“三天漱口法”。深入浅出,用例丰富,生动多趣,赢得了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不少学生跃跃欲试,或现学现卖、当场效仿起来,收到很好的效果。

    最后,冯先生从厦大嘉庚学院的地域性出发,他指出,闽南语对古代汉语和历史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闽南语为母语的学生应当牢牢掌握自己的这门语言技能。在师生互动环节,冯先生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了十分详细的解答。

    此次报告不仅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告诉了大家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这让我们受益匪浅。同时,先生严谨、扎实的治学态度和热情洋溢的演讲风格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冯蒸教授简介:

    冯蒸,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冯蒸教授自幼即酷爱音韵学,私淑著名音韵学家陆志韦和王静如教授。1978年1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其间从著名音韵学家邵荣芬、王显教授学习。1989年12月获杭州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已发表了70余篇音韵学论文并出版专书多部。

    代表性论著:《冯蒸音韵论集》(2006)、《汉语音韵学论文集》(1997)、《〈说文〉同义词研究》(1995)、《〈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纽韵演变》(1998)、《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兼论运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声母特别是复声母的几个问题》(1998)、《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分韵,不按介音分韵》(1998)、《论〈切韵指掌图〉三/四等对立中60重纽和准重纽》(2001)等。与潘悟云教授合译《原始汉语与汉藏语》(1995)。主编《中国语言学大辞典•音韵卷》(1991)。论著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