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媲龄、吕雁喜获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反盗版公益片二等奖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她们是这么一对组合,一个人扛着摄像机,一个提着三脚架,来回奔走于各个拍摄场景之间,乐此不疲。也许这对于新闻传播系的学生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当她们凭借《付出》获得第15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反盗版公益片单元二等奖时,所有的关注便都有了可以解释的理由,她们就是来自新闻传播系04级广告学的纪媲龄和05级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吕雁。

  精益求精,我们一直在付出

  《付出》讲述的是一个刻苦学习的大学生,每天早起读书、背单词听英语,经过努力最后从容地坐在考场上答题,就在他满意交卷转身的刹那,另一个同学就把考卷上的名字篡改了,短片中并没有流露出任何情感,但无声的结尾却耐人寻味。

  “电影,也是一份用心良苦的答卷——尊重知识产权抵制影视盗版”这正是影片中所要传达给观众的。正如纪媲龄所说,这个短片没有对盗版行为的正面痛斥,也没有对盗版带来的恶果的具体描述,只是希望通过贴近生活的故事引发众多大学生的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辛苦完成的作品被人盗用,是什么样的心情?相信这比高喊口号更能发人深省。

  据介绍,她们创作的短片是结合电影语言中典型的非技巧转场进行演绎,目的在于生动地传达电影语言和生活的联系,但为这一构想的实现,她们必须直面两个难题:一个是时间太仓促,一个是非技巧转场的处理。(非技巧转场就是不用技术手段来“承上启下”,而是用镜头的自然过渡来连接两段影像内容)

  在时间方面,纪媲龄和吕雁是在截稿前一周才得到比赛消息的,可是她们还是决定准备作品参赛,不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她们首先利用了两天的时间完成了创意的构思与执行计划。这是她们必做的工作之一,实际操作前,她们大致估计了一个执行的可行进度,这为快速高效地完成拍摄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吕雁说:“我们只要下定决心要去做,那段时间就会变得极度拼命,体力和脑力也会在短时期内迅速爆发。”不过纪媲龄却说:“如果时间允许,我们还是会花一个月去完善的。片子主要都是内景,没有条件打灯,所以画面的噪点很多。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转场肯定会做得更华丽。”

  对于另外一个非技巧转场的难题,她们在拍摄之前就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执行方案。但是在拍摄和剪辑的时候又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状况。比如说,短片中的一段水龙头接倒牛奶的画面镜头,因为都是水流的状态,如果水柱的位置有所偏差就达不到一种自然衔接的效果,所以她们为了使这个镜头衔接得更好,反反复复好几次,在这两个镜头的拍摄地点厦门和学校之间来回奔跑。

  面对困难,她们却依然高效地完成了作品。她们很真诚地说:“我们都是拼命三郎,只要创意值得去做,并且在限制时间内有可能完成,就要破除万难,尽全力去实现,并且要做到最好。”
  朝夕相处,我们互为明镜

  她们的名字总是连在一起,她们的身影总是形影不离,她们的友谊总是让很多人羡慕。

  吕雁和纪媲龄是在初中时一起参加一个前往日本的交流团时认识的。回来之后,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到现在,友谊已经持续7,8年了。

  她们常在一起创作作品,遇到意见不合的时候,两人就会为自己的观点举证来说服对方。因为是为了共同的目标,所以最后总能找到一个妥帖的方式去解决。这种灵感碰撞也让她们的创作更加丰富、完美。

  在生活中,她们也会闹矛盾,虽然有激烈的争执,但是总会分别冷静思考,矛盾自然就会化解。

  吕雁说:“她是‘上升型’的,我是‘下沉型’的;她是动态的,我是静态的。我们工作方式受到她的性格影响比较大,她比较果断,目标明确,权责感很强烈。”

  纪媲龄说:“吕雁比较耐心也比较客观,我比较浮躁也比较主观。”

  她们两个就这样互相补充,各自做对方的镜子,不断在创作中进步。“如果没有搭档的存在,可能会怠慢我们的成长。”
  养精蓄锐,我们再出发

  吕雁和纪媲龄刚刚完成了新闻传播系宣传片的拍摄,她们现在准备休息调整,养精蓄锐,充充电。

  拍摄了这么多部片子,对哪部比较满意?吕雁考虑了一下说:“最喜欢还是《付出》,因为这次实现了以前一直想尝试的一些转场技法,而且它也算是最完整的一个小片子了。”可是纪媲龄却总觉得拍的每一部片子多多少少都有些遗憾,也许满意的还是在下一部吧。

  纪媲龄即将毕业,现在正为自己的论文答辩做准备。毕业以后,她准备出国做设计。吕雁也在考虑和她一起出国,研究的方向还在考虑中。

  “如果没有梦想为伍,可能会迷失我们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