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姚嘉爱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5-10-16
2025年10月1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2025级联合培养研究生迎新会暨分享交流会在主一#508会议室举行。
人文与传播学院苏新春院长、科研工作部陈茹娇老师,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朱盈蓓副院长、杜晶晶教授、孙园园教授、金文兵教授,汉语言文学专业副主任张期达副教授、专任教师张开焱教授出席会议。2023级、2024级、2025级联合培养研究生及本校有意向考研的本科生参会,会议由汉语言文学专业主任王萍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陈茹娇老师分享了对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感触。她提到,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自2014年启动研究生招生以来,累计招收41人,已毕业33人。毕业生中,多数进入深圳等地中小学或高校从事教育工作,部分优秀者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后在高校任职,体现了该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学术延续性。
随后,2025级联合培养研究生新生依次发言。黄怡婷同学表示,文艺学相关理论极具启发意义,未来将深入探索该领域;杨子仪同学坦言,本科毕业论文遗留的问题与对自身视野提升的追求,促使她选择读研深造;黄春晓同学则分享了本科阶段对语言学的热爱,期待在研究生生涯延续这份学习热情。三位新生均表达了对未来三年师生共处时光的期待。
朱盈蓓副院长结合近期与北京高校交流经历,建议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关注交叉学科的艺术研究新动态,依托论文、网络等资源,在经典学习基础上实现创新,产出更具前沿性的研究成果。
孙园园教授提出两点核心建议:一是尽早明确目标,无论是考博还是就业,都需以扎实完成学业、掌握治学方法为基础,通过系统训练提升学术能力;二是锻炼学术思维,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思考与批判性分析,在阅读中学会质疑、提出反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杜晶晶教授聚焦心态调整,强调“自洽”与“开放”的重要性。面对研究生阶段学习规划、综合素质评比等新挑战,“自洽”是内在支撑;同时要学会容纳不同意见,在开放中实现自我调适。
张开焱教授指出,大学阶段侧重自主学习,研究生阶段则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目标不同对应的行动方向也需调整。
金文兵教授感慨时光飞逝,提及2023级联培生陈曦9月初已完成毕业论文初稿,既不舍学子毕业也叮嘱新生珍惜学习机会,享受过程,保持“不骄不躁、水到渠成”的心态,专注当下。
张期达副主任结合AI时代背景,建议研究生尝试人工智能训练,培养思辨能力为学术学习赋能。
苏新春院长在总结中,首先对2025级新生表示热烈欢迎,随后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完成身份转变,从“吸收知识的本科生”转型为“创造知识的研究者”,将学术兴趣从个人喜好升华为理性专业追求,转化为可持续的研究动力;二是主动融入新集体,适应校园环境,加强与导师沟通,积极参与团队、学科平台及学术活动,提升归属感、责任感与综合竞争力。
会议尾声,朱盈蓓副院长鼓励在场本科生主动向研究生学长学姐请教论文撰写、考研备考等问题,搭建起同学段学子的交流桥梁。
最后,苏新春院长为2025级联培生发放研究生津贴,并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本次迎新会暨分享交流会圆满落幕。
撰稿: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姚嘉爱
摄影:202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3班 姚嘉爱
审核:人文与传播学院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