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张期达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5-07-29
2025年7月22日14:30-16:00,我院人文学术论坛第42讲在卓尔厅(主1#508)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乡村旅游文创产品系统设计”为主题,聚焦乡村振兴实践,深入探讨系统设计如何赋能乡村文旅产业,由张琪老师主讲,曲志强老师担任对谈人,张期达老师主持。
张琪老师
张琪老师以福建官畲村“陀螺文创”现象为起点,揭示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出圈”的深层逻辑。张琪老师指出官畲村年销超3000件的陀螺文创案例,成功源于系统化的设计思维:精准定位亲子家庭群体,与“瓢虫屋”等亲子文旅业态联动;提取畲族凤凰图腾、高山族太阳纹样等在地符号,赋予产品祥瑞寓意;结合陀螺舞表演后的互动教学,在凤凰台舞台即时触发游客购买行为。
基于钱学森“大设计”理念与Tim Brown“T型人才”理论,张琪老师提出乡村旅游文创的“七个一”方法论。张琪老师强调,设计需如陀螺般环环相扣:一景依自然肌理布局,一物承载文化符号,一故事串联情感共鸣,一体验深化场景互动,一传播联动线上线下,一产业带动经济循环,一团队融合跨学科智慧。这一体系在学生实践中得到验证,例如为官畲村创作的“凤凰纹样丝巾”,结合畲族的劳作影像,通过新媒体传播,单月带动村集体增收12万元。
本次论坛展示了丰富的师生共创成果。张琪老师介绍了学生团队在漳州古雷镇设计的“渔网变灯饰”项目,将渔民废弃渔网转化为艺术灯具,解决环保问题,又形成“渔火文化节”IP。张琪老师说:“设计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激活乡村生命力的系统工程。师生需携手深入田间地头,让创意真正‘长在大地上’。”
苏新春院长
曲志强教授高度评价该模式的可复制性:“‘七个一’框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官畲样本’。”建议继续探索数字化赋能文旅产业的可能性,例如通过AR技术还原畲族传说,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张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