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研周举行“AI赋能教风学风协同发展”研讨会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韩雪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5-07-28


2025723日,我院以“AI赋能下教风与学风的协同发展”为主题,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主持人为朱盈蓓副院长。

苏新春院长在会议之初即点名主旨,我院在AI教学改革中行动迅速,力度大,通过专题会议的形式,邀请表现突出的教师来推进工作。学校在出台“人工智能+教学”行动方案之后,我院及时跟进并制定相关规定。在福建省教育厅“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的征集中,我院广告学专业案例被选为学校代表报送至省里,显示了该专业在学科介入上的显著进步。近三年内,我院课程建设中涉及AI的课程调整达20门,其中不乏新建和内容充实的课程,尤其是年轻教师和应用型教师的贡献值得表扬。

本次会议聚焦于人工智能(AI)教育改革与应用的多个关键议题,由11位教师:张期达、韩婷、孙园园、李瞻良、左斯文、肖飞、黄洪波、吴思羿、林璐、李宏江、江榕结合自身教学与实践经验,从不同视角分享了切身感悟,深入讨论了人工智能(AI)在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挑战及其未来展望。教师们重点关注AI在教育中的作用、原创性和真实性问题、对教育系统的影响,强调教师需保持批判性思维,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学术诚信。此外,对未来工作的推动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促进AI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给予深度思考。

在会议总结环节,苏新春院长选取国务院及部委、省厅新近文件:《教育部 国家语委 中央网信办关于加强数字中文建设 推进语言文字信息化发展的意见》(2025-01-08)、《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2025-04-15)、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刘培俊发表的文章《加强数字中文建设,全方位释放中文要素价值》(载于《光明日报》,2025-06-08),《福建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十条措施的通知》(2025-06-20)等,进行要点摘录与脉络梳理,做引领式学习。再紧扣“数字化时代中文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他近期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专题报告《数智时代的语文教育》为切入点,结合自身课堂与科研实践深入递进,让思想与行动同频共振。



附十一位教师围绕“AI赋能下教风与学风的协同发展”主题的发言摘要

1. 张期达副教授:因应学AI使用现况,本学期课程在考核上做出调整,以线下课堂考核为优先;在考核报告与作品等类作业,可增加线下口头考核,或同侪互评机制。

2. 韩婷老师:AI在数据分析效率带给人文社科研究、教学带来明显的优势,成为关注中心,同时,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积极适应这种变革。

3. 孙园园教授:AI时代需要明确AI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引导学生规范使用AI,遵守AI时代的学术规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4. 李瞻良老师:“AI+创作类课程”讲清原理、局限,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伦理规范;“传统创作类课程”则采取严格禁止使用AI的标准,并细化考核过程,确保创作过程的原创性和专业性。

5. 左斯文老师:制定AI技术在广告专业视频广告毕业设计中的功能定位标准和审核标准。既鼓励技术增效,又确保创作主体性与专业水准。

6. 肖飞副教授:新闻学专业在教学中使用AI技术做辅助工具、案例剖析与技能培训,但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伦理培养,避免“重工具、轻思维”的倾向。

7. 黄洪波老师:我们将AIGC的使用场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原创新闻。第二类为辅助整合新闻。第三类为辅助创意表达类。AIGC的使用仅限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场景。强调所有素材须来自网信办白名单并用指定工具组合,作品须公开标注 AI 参与环节。

8. 吴思羿老师:教学中须提醒学生关注AI素材的授权、肖像权及伦理风险,并训练其辨别信息真伪与评估内容质量的能力。

9. 林璐老师:在教学中使用AI,培养学生“生成-批判-输出”的思维方式,先学精准指令与可信数据抓取,再批判 AI生成内容,最后把 AI 产出内化为个人创意与台前表达。

10. 李宏江助理教授:AI时代下,挑战和机遇前所未有。在我们大力提倡AI发展的趋势下,我们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不能让AI阻碍学生学习、思考,而是利用好AI提升学生的创意构想,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

11. 江榕副教授:我们不能仅仅依赖AI生成的内容,而是要培养学生对这些技术的理解。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AI将成为工具和思维方式的一部分,让学生既会“用”AI 更会“懂”AI,把技术升维为一种专业思维方式。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