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术论坛第41讲】柯维盈——开放博物馆策展:以“甲骨文与填色”为例

撰稿: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杜芋槿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5-04-08



202541日上午10时,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学术论坛”第41讲在主楼群一号508会议室卓尔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甲骨填色:数字科技与文化遗产的创新融合”为主题,围绕甲骨文填色的历史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及跨学科实践展开深入探讨。本次人文学术论坛邀请了柯维盈担任主讲嘉宾,对谈人为吴秉勋老师,由张期达老师主持本次论坛。



柯维盈老师首先介绍了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甲骨文数字化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自2004年起,史语所启动“数字典藏”工程,对馆藏的四万余件甲骨文拓片进行高清影像采集与元数据整理,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甲骨文数据库。通过“国际图像互通架构”(IIIF)技术,甲骨拓片的细节得以高精度呈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柯维盈老师重点阐述了“开放博物馆”平台的理念与实践。该平台以“高清图像开放共享”为核心,突破传统博物馆物理空间的限制,允许全球学者与公众自由访问、研究甲骨文等珍贵文物。例如,2023年推出的“甲骨与填色”特展,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复原甲骨原貌,并结合颜料分析数据,动态展示不同颜色填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此展览获评国际博物馆日“人文社会精选学术特展”,成为数字人文领域的标杆案例。

吴秉勋老师基于柯维盈老师的讲解指出,数字人文并非取代传统研究,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放大人类认知的边界,大家共同推动甲骨文研究进入“智慧化”新阶段。




林祁老师认为甲骨填色策展是很有意义的,堪称“绝活绝学”,希望在未来可以更深层次地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科技相结合,让最古老的文字与最新颖的知识相碰撞。



韩婷老师也认为出土的古文字材料在当下较为冷门,同时指出国内对此也是很关注的,因为它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源头。韩婷老师很赞成把这种“冷门绝学”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对此她也指出周围有很多同学对古文字感兴趣。最后她表示很高兴能有这种分享交流会与大家一起探讨各自的观点。

 “一笔一色,皆是文明的呼吸。”本次论坛以甲骨填色为例,通过柯维盈老师的讲解和众位老师的交流分享,让大家看到了传统文化中更多的可能性,科技赋能下,“冷门绝学”也会迎来自己的春天,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未来,会有更多的跨学科平台的搭建来助力甲骨文研究从“冷门绝学”走向公众生活,让古老文化在色彩斑斓中焕发新生。



撰稿:202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杜芋槿

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 张期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