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企联动促就业系列讲座|融媒广播剧剧精品制作与提升

撰稿:0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曾雅雯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25-03-27




2025324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院企联动”促就业系列之——融媒广播剧剧精品制作与提升讲座在主一517电影厅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人文与传播学院主办,人文与传播学院音频研究与创作中心承办,邀请到高级编辑、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副秘书长薛伟强老师主讲。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邓葳、音频研究与创作中心副主任陈露、李子易老师出席。

本次讲座旨在为文传院学生提供广播剧创作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广播剧创作实践,积累经验,助力学生广播剧创作能力提升。为学生搭建与行业专家交流的平台,同时结合新闻时事热点,深入探讨AI对广播剧创作的影响与挑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AI技术的发展。



首先,薛伟强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历史剧创作中的经历,以林则徐题材作品为例,讲述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挑战,他对历史独特的理解和呈现方式给同学们带来诸多启发。谈及广播剧录制流程,薛伟强老师指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编剧、导演、演员、后期制作缺一不可。他以创作《再会吧,南洋——陈嘉庚与南侨机工》故事的广播剧为例,详述剧本创作的艰辛。从确定框架花费七个月的精心谋划,到邀请季冠霖老师等国内资深演播专家参与,让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一部优秀广播剧诞生背后的复杂与不易。

紧接着,在探讨好剧本的标准时,薛伟强老师认为好剧本要让受众记住人和事,对历史和现实有独到见解,具备引发共鸣的精彩故事和鲜明人物。好剧本同时也来自主观能动而非被动接受。他在讲述创作大熊猫题材广播剧的过程中,通过挖掘大熊猫野化放归背后的故事,融入两岸科学家情感故事,不仅凸显保护意义还升华了主题。

随着AI技术在创作领域的应用,薛伟强老师与同学们还就AI写剧本展开讨论。同学们分享使用AI的经验,认为其在提供思路和框架方面有一定帮助,但存在缺乏情感、内容需大量调整等问题。薛伟强老师认为AI虽有强大阅读和数据处理能力,但无法替代编剧进行艺术创作,编剧的独特思考、情节设计和对人性的理解仍是AI难以企及。

此外,薛伟强老师还分享了广播剧编剧技巧,涵盖剧本结构搭建、人物塑造、对话设计等关键内容。他用自己的作品详细解读,如《鼓岭寻梦》先声夺人的开头,《第十一号》独特的非线性结构运用,以及在人物塑造上,通过明确背景、设定性格特征、设计内心冲突和展现成长变化,让人物鲜活立体。在对话设计方面,强调符合人物身份性格,避免冗长废话,注重生动性和感染力。

最后,在答疑环节,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历史剧创作细节真实性和大主题毕设创作问题,薛伟强老师给出“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和切口要小的建议,为同学们指明方向。

本次讲座让文传学子深入了解了在融媒体背景下广播剧创作的全流程,搭建了创作经验交流的平台,为文传学子提供了广播剧创作及从业的实用性指导,学习了优秀的广播剧作品以历史事件、文化传统、英雄人物等为主题的创作方向,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理解了在媒体融合时代,既能坚守专业素养又能灵活创新的从业者更具发展潜力。




撰稿:2023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曾雅雯

摄影:2022级广播电视学专业 翁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