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17-07-05
人文与传播学院李海红老师在主一508 会议室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主题为“《大圣归来》中的英雄叙事”的精彩讲座。
在论坛的开始,李海红老师点明自己的论题结论:影片《大圣归来》以英雄叙事模式作为框架,通过原作一个情节点创作出自己的故事事件与情节,大胆尝试利用一些新的叙事元素来重新解构、重新塑造传统英雄。而后,李海后老师分析道:电影《大圣归来》的改编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 通过注入新的见解,表达与传统不同的价值观。影片对小说原作最大的改编是对大圣的个人英雄成长心路的探索,大胆地重构出一个多元化的,有相对丰富内心的复杂个体人物。影片中大圣个人心理的变化符合典型的英雄个人成长经历。这里强调的两个概念是英雄和个人。电影中,大圣完成了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中总结的英雄回归叙事: 召唤、启程、历险、归返。
李海红老师指出,影片另一个重点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体凡人概念。李海红老师介绍道:“在中国传统英雄叙事中,公众英雄往往是散发神性光芒的理性人物,常常凌驾于人类情感之上。西方神话英雄叙事中,英雄有着模糊混沌的人性,因此拥有普通凡人性格中的多面性。在解决移情和多样性问题时,好莱坞创作出两种类型英雄: 双重人格英雄和多重人格英雄。” 李海红老师认为,在改编中,影片以大圣的非英雄身份为起点,给予他复杂的性格,对其心理成长进行了调控,从而设置冲突,使人物性格一步步地发展。其复杂性可以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概念来解释。李海红老师深入分析道:影片开始,孙悟空被锁链铐住,象征本我的被压制。江流儿象征着悟空的超我、道德良心与自我理想。而江流儿与悟空的追逐与逃避则是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反复挣扎。这种详尽的人物性格发展变化在原著中是没有的。由于人物内心变化而引导外部行为在电影中一再被强调。为了接受被打败的现实,悟空对由本能和欲望冲动构成的本我进行了强制的约束、压抑与调节。
讲座的最后,点评人王世海老师和与会人员共同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