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宣传中心 柳夏颖 发布时间: 2022-01-19
1月11日下午,文传院人文学术论坛在主1楼卓尔厅(508室)举行了第三十一场论坛,演讲人为本院教师林祁教授,演讲题目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百年中国留日学生文学叙事研究>的申报与完成》。全院老师都参与了此次活动。
林老师主要介绍了她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百年中国留日学生文学叙事研究》的整个过程,接着主要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她的项目申报书,并指出了一些填写申报书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她看来,百年中国留日学生有两次高潮,一次是鲁迅、郭沫若那一批,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那一批。这两次留日热潮的学生,不论从文学,还是思想,乃至社会,都给中国带来了不小的变化。以鲁迅为代表的一批留日学生为富强我中华,走出国门,赴日学习,以他们的东瀛书写,谱写了中国文学的现代篇;80年代的留日学生既以“抗日-哈日-知日”的独特命题,又有别于西方的留学叙事,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不少新的课题。新世纪以来,留日学生的文学叙事,继续创造着一种“混血”的文学谱系,既与本土文化对话,又与全球语境对话,意义深远。
她特别提到几个申报课题过程中的小插曲。一是课题题目的更改。原来她想着是用新时期以来或其他限定词,但想着去年是建党百年,又有厦大百年,于是就决定用“百年”来限定自己的研究范围,应该更有时代性,更有理论意义。另外原来题目中没有“叙事”二字,因想着要与其他一些研究有所区别,最后便选定加上“叙事”,让自己的题目就显得与众不同。二是申报的信心。这个课题是后期资助,所以关于这个题目的写作,她已经完成了20多万字的书稿,其实早想着申报这个课题,但由于各种原因不是耽搁了,就是错过了,但无论是否申报,是否申报成功,她都一直坚持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而且积累的成果越来越多,所以这次申报,不仅有大量已发表的前期成果,而且有已经完成的足额书稿,申报起来就显得胸有成竹,而且也的确如愿以偿了。
讲演完后,张开焱教授首先做了点评。他认为,林老师的研究坚持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做学问原则,那就是“论从史出”。其次,林老师的研究在当代这样的学术风潮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打破封闭思维,进行跨界、跨域的文化交流,才能让中国的学术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张教授特别提到,在当下的中国学术风潮下,我们应该具备“中国立场”,同时一定要有“世界眼光”。
苏新春院长对林祁老师的讲演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回应了一下林老师提出的小问题。苏院长说:“中日关系的确敏感、多变,但敏感话题就说明有话题,学术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我们只要让学术回归学术,努力探究这些现象更深层、更底层的规律、思想,就能够处变不惊,作出自己的学术贡献。”同时,他指出,很多人想做课题,常说找不到题目,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不去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我们都说当代是一个大变局,大变局就会有很多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就是新的课题,而且社会和国家也正需要学术研究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献策献力。我们做学术研究不仅要有目标,还要有眼光,还要有立场。高校有四大功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创造知识”。新知识的创造,不仅要有量的要求,也要有质的要求。他提出,“我们要做三种课题,一是大学问,二是为学问作学问,三是为社会作学问”。我们仅仅局限于做一些小课题,那样就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我们也绝不能只是为了工作和职称来作学问,那样只能越做越痛苦;我们要作有用的学问,至少要对社会有利。
苏院长最后寄语到,老教授老教师为年轻一代开辟好了道路,树立好了榜样,其他同仁要再接再厉,继续披荆斩棘,为自己,为文传院,为学校,乃至为社会和国家开创更好的学术研究,发挥更大的学术力量。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王世海
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 孙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