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影像与声音艺术的共谋:两位老师的演讲可谓精彩

撰稿:王世海 编辑:韩雪 发布时间: 2021-11-23


727日下午,文传院“人文学术论坛”第二十九讲、第三十讲在卓尔厅(主1#508)如期举行。第二十九讲由李瞻良老师主讲,演讲题目为《虚拟影像创作的发展趋势与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第三十讲由李子易老师主讲,演讲题目为《浅谈声音艺术中的三种聆听模式》。文传院全体老师到场参与,听完演讲后与主讲老师进行了广泛交流。大家都觉得收获良多。



   两位老师都是入职几年的新老师,虽然年级轻,但这几年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都是国外大学硕士毕业,具备了较好的学术素养,培育起较为宽广的学术视野,所以能对自己的教学和研究领域有比较好的观察和体悟。

 李瞻良老师的演讲,主要分了三个方面,一是“什么是虚拟制作”,二是“为什么研究虚拟制作”,三是虚拟制作的教学模式。他认为,虚拟制作正成为影视创作的前沿,已经颠覆了传统影像制作模式。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纷纷开设了这门课程,有些大学还设置了相应专业,国内一些大学也设置了虚拟影像制作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经过一番详细的考察,他指出,虚拟影像创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致有三种,基于我们学校的情况,下学期准备先开设虚拟影像创作课程。最后,他强调说,如今国家正在各高校提倡“新文科”建设,而虚拟影像创作体现出科技、美术、艺术等诸多学科的综合,其发展可谓正当时。

 随后,李子易老师对声音艺术作了较为生动的演示和讲解。她通过现场几个简单的声音演示,引领我们静心去关注声音,开始思考声音的聆听模式。她指出,声音艺术中有三种比较常见的聆听模式,一是因果聆听模式,二是语意聆听模式,三是简化“源起化”聆听模式。接着,她以这学期实践周学生的声音作品为例,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声景音”概念。一般来说,声景音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调性”,二是声音信号,三是声音印记。最后,她认为,在声音日益嘈杂的今天,学会“聆听声音”,认真聆听大自然的声音,才能领略到声音的美,进入声音的艺术世界。

 两位老师演讲完,方志鑫老师和黄晓丽老师分别对两位主讲人的演讲做了简要的评议。方老师指出,虚拟制作是影像制作的未来,改变了整个影视制作的生态。而我们教学一定不能与产业脱节,应该形成“基础理论学习+产业基地实训”相结合的良性互动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黄老师指出,李老师的演讲,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声音的诗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非常有趣的大门。随后,一些老师对声音艺术和声音叙事、声音画面与声音印记之间的关系与李老师进行了简短交流,两位老师提供了一些虚拟影像公司的资料,提出可以牵线搭桥,实现资源共享。

最后,苏新春院长作了简要发言,认为两位主讲老师虽很年轻,但无论教学还是做学问,都做的很专业。尤其是李子易老师带着学生进行了实践周声音训练,在十天的时间就让大一的学生进入到专业的声音训练中,而且作出了较为精美的声音作品,让人惊叹,也发人深思。他提出,“真正的教学就应该打通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实地训练各个环节,实现它们的无缝对接,做到学以致用,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而有用,培育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砺出学生坚实的学业基础、学科素养”。这也是实现多学科融合、应用性培育的良好模式。

文传院“人文学术论坛”是文传院内部定期举办的院内老师学术交流活动。主讲老师为文传院各个专业的老师,也不定期邀请院外及校外专家学者来作学术演讲。此论坛自2015年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十期。为展示文传院老师学术研究成果,展现每位老师学人风采,营造院内良好的学术氛围,推动学术与教学相向融合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良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