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云端”响起了琴歌音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龙筱玉 编辑:宣传中心 王玉涛 发布时间: 2020-03-30


猜猜我的手臂上套了几个发圈?”在第二周的古琴课上,老师用钉钉投票的方式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可我一头雾水,心里不禁在想:这发圈除了绑头发还有什么用处呢?


我们所上的古琴课的全称叫《古琴音乐弹奏与欣赏》。它是一门实践类课程,练习指法是每节课的基础内容。因此,古琴是我们上课的必需品。疫情期间在家中,没有工具的我们只能对着空气凭感觉弹奏练习,这给隔着屏幕交流的师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这些问题最上心的,是我们的古琴老师程老师。老师多次地调整教学方式,来配合这个特殊的课堂。为了让我们能更加清楚地看到弹奏姿势和指法,除了钉钉直播外,老师在侧面多摆放了一个抖音直播的机位。这样一来,我们实现了多机位的观看模式。


为了让同学们更有实际弹奏的感觉,老师又给我们展示了她用发圈做的一个简易版琴弦。皮筋的弹力和触感可以用来模仿古琴的琴弦,多根缠绕绑在一起,便巧妙地形成了七弦。这便是发圈的神奇用处。


没有工具难以完成作业,也影响着上课效果。学习困境和老师用心的皮筋创意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欲和积极度。于是,课堂上开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山寨版古琴。有吉他版、皮筋版、毛线版……而这时,我却发愁了,作为一名短发女孩,我没有皮筋,也没有吉他,唯有的毛线又该绑在哪里呢?


后来,这次特殊的居家战“疫”的家庭生活给了我“古琴”制作的灵感。



这一场庚子年初的疫情把人们困在了家里。闲来无事,妈妈开始发挥自己的爱好——“女红”活儿。她先是给爸爸缝制了一套西装,后来又迷上了织毛衣。在出不了门的情况下,妈妈把我童年时的旧毛线衣拆分成一根根长长的毛线,又将它们缠成一团团毛球。就这样,我家多了好多毛线团。爸爸更是开始倒腾隔壁的老房子。等了大半个月,我们等来了一堆建筑材料,其中不乏木材。



一把锤子、三块木头、几个钉子、一团毛线,我、爸爸、妈妈,这些便是制作这把古琴的所有元素。而这些元素之下,是一场小小的等待与期盼。



多年以后,这把““定制”的古琴”将会成为这个庚子年的记忆,也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忆。如今,我只期盼早日结束等待,早日回到课堂。


龙筱玉同学的琴歌演唱




               

                     供图:人文与传播学院20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龙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