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商务印书馆 余桂林 编辑:宣传中心 张婧雯 发布时间: 2019-10-31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时间在不经意间总是过得很快,经过一天半紧张而热烈的学术研讨交流,本次会议即将结束,每位嘉宾都是带着热切的期盼而来,带着满满的收获而归。
回顾本次会议,东道主韩山师范学院在会务后勤、会务接待、会议内容本身都做了全方位精心细致的准备,使会议各项进程都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参会嘉宾提供了温馨的研讨环境。参会学者因此都能针对两岸语言文字方面的话题真心交流、热心提问、耐心回答。
本次会议有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当中有长期从事两岸语言问题的资深专家,也有近期关注两岸语言研究的青年才俊,他们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这说明两岸语言问题越来越受到两岸四地各层面各年龄段专家学者的重视。
会议收到了近50篇文章,这些文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注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研究。李宇明教授提出,两岸语言学家应当站在民族的立场上思考两岸语言文字的问题:关注历史,以达成共识;关心现实,以解决问题;关心未来,以明确方向;通过学术研究与交流,使民族语言生活更加和谐。赵世举教授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语言的建构功能显著拓展,其建构性体现在建 构人性、建构社会、建构世界观和价值观、建构身份、建构物态、建构国家等几个方面。苏新春教授提出,对台语言政策研究既要考虑到语言文字在两岸沟通上的“交际”功能,还要考虑到语言文字的价值观与身份认同的文化功能。在两岸关系走势已定、走向不定之时,尤需语言学工作者对两岸语言政策有所考虑,有所准备。
二是关注两岸辞书编纂。张世平教授结合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的经历,得出“差异也是财富”“合编需要智慧”“不断就是推进”的三个感悟。何朱婉清总裁通过介绍《两岸现代汉语常用词典》出版缘起、展望与未来,告诉我们何景贤博士等几十年来是如何编纂修订这部词典,如何帮助全球爱好中华文化人士学习理解汉语的。张屏生教授根据调查反映的两岸客家话存在的差异,大致规划确定了如何编纂《两岸客家话对照辞典》及其电子辞书。刘青编审以自身编纂辞书的经历,进一步探索如何编纂两岸对照型辞书,需要创设哪些必需要素。林玉山教授通过回顾两岸辞书编纂史,分析了不同时期主要的两岸辞书及其编纂特点。周荐教授提出,两岸的语文词典因意识形态的原因在收词、释义等方面凸显出来的问题更不容忽视,建议内地出版机构抓住该抓的品牌辞书,或联合岛内一些名流学者一起修订,使曾经的辞书续写辉煌,为两岸同胞造福。罗树林老师通过对比,统计分析了两岸成语词典中三字成语的收录情况和释义特点。曾昭聪、余桂林等也就词典编纂话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三是关注学汉语研究。竺家宁教授提出,当前台湾地区的华语教学工作,亟需更强调“三个重视”:重视本体、重视历史、重视描写。汤志祥教授针对香港学生中不断出现简繁不分、生造汉字等“语码混杂”的情形,提出必须分门别类进行剖析、探讨原因、找到应对方法。王汉卫教授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汉字立场,应建立在繁简两体的特点,而不是“两岸”特点的基础上。苏何诚、黄沛荣、吴怡芬、李琰和刘宏宇、陶贞安、李华、邱丽娜等学者就学汉语的话题也做了分析探讨。
四是关注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林伦伦教授通过调查潮语文学文艺作品中方言用字的历史,发现方言写作中用字乱象丛生,并分析了方言写作乱象的原因和来源。吴晓芳教授提出,对于两岸民众关心的两岸用词、用字的分歧及蓝绿政党抛出的语言、文字议题,两岸学者应积极回应。陈凡凡教授通过调查发现,汕头市民普遍具备潮汕话和普通话的双言交际能力,且双言水平高,普遍重视孩子的双言及多语能力的培养。李慧、肖模艳、李凤吟、温东芳、龙东华、杜晶晶、张为、胡伟等学者均通过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反映不同人群的语言生活状况。
五是关注语言基础研究。邹嘉彦教授从大数据库切入,观察分析了三字词在泛华语多地的分布、演变及动态趋势。刘文正教授认为,汉语虚义助动词“为”来源于动词宾语的泛义动词“为”,并进一步发展为被动标记。杨荫冲教授提出,对于《说文》中的叠体字声读,因以详解同源字提示字头音读,为这类字作音的主要方式。张先坦和刘春艳、张柏恩、刘吉力、张学年、邓慧爱和邓红华、黄绮烨、周纯梅、吴构松、杨姝、汤燕等学者也就有关话题进行探讨分析。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韩山师范学院为筹备本次会议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会议期间又为参会专家提供了周到细致热情的服务和接待,让我们能够开心舒适地进行学术交流研讨。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韩山师院、对赵松元院长、对会务组的老师们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的努力付出。
以上总结仅为个人浅见,难免挂一漏万,不到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谅解!
谢谢大家。
商务印书馆 余桂林
201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