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语言魅力——我校拟筹建中国文化语言学博物馆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孙海岛 编辑:宣传中心 唐慎言 发布时间: 2019-07-18


     2019714日上午十时许,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申小龙教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图书馆王株梅馆长,以及厦门大学博士生赵树元、复旦大学博士生施维、徐鲁燕齐聚图书馆五楼会议室,商议筹办中国文化语言学博物馆相关事宜。

王株梅馆长从图书馆的展出角度发表意见,就申小龙教授提供的文化语言学藏品分类单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建立文献库和数据库的想法,指出图书馆方面会充分利用资源,着力于平台的搭建与维护工作,实施实物展览与云在线查询的双线功能,并就橱窗设计、筹建经费和工作节点安排等系列问题发表看法。



苏新春院长从博物馆的特色和发展定位角度出发,指出当年语言学界掀起的文化思潮犹如一阵“龙卷风”,反响颇大,一批青年学者如今已是各院校相关领域的专家。文化语言学博物馆的筹建应突出价值,强化定位,竭力搜集有关文化语言学的人、物、事,系统还原其全息景观,立志于打造专业特色和学术性研究二维一体的国际一流博物馆,并指出前期应进一步完善史料整理,如会议论文集、照片、报道、信函等,以及相关目录索引工作,后期可凭籍人文与传播学院的专业优势,对实物展出环节提供一定帮助,并根据需求,与其他院校与企业展开联动合作,以点带面,深化影响。

申小龙老师从文化精神内核的层面切入。介绍了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产生背景和发展简况,20世纪现代化以来,学术界理论、方法全盘西化,结果却适得其反,80年代本土化研究理论提出,汉语研究的“自觉”意识日渐强烈,文化语言学逐渐发展,一批学者勇敢无畏,大胆探索,于学界形成广泛争鸣,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共鸣与探讨。申小龙特别强调,中国文化语言学博物馆,代表着一种文化的传承,这不仅凝聚着老一辈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信仰,更饱含年轻学子继承后的发扬与探索。那些散落的实物,只有在流动的陈设中,才能激发其真正的价值。

会中徐鲁燕还补充道:相关剪报也有一定的文献价值,不可忽视。随后,三位筹措人还就总体规模和构架、主要人物简介、旧书资料的搜集渠道等细节问题进行详细讨论,并一致约定于十月再赴嘉庚,举办正式筹建、捐赠仪式。




摄影:人文与传播学院 孙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