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书社举办新学期第一期读书会

撰稿:林宸希 编辑:宣传中心 林希诗 发布时间: 2019-04-02


新学期新气象,在百花盛开的初春,微光书社读书会又开始了。322日晚微光书社在北门外的小径书苑开展新学期第一场(总第十三期)读书会。本期读书会邀请汉语言文学专业庄清华老师担任导读人,师生共同交流林语堂经典著作《苏东坡传》。

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杨国恩作为第一主讲人,他由苏轼在湖州的小故事切入,带我们走进他眼中的苏东坡:他认为,苏东坡对社会现象有着直观的感受,身为百姓之友,他慈悲为怀,在政治上直言不讳,力所能及为百姓谋福利;其旷达的性情和儒释道交融的人生观,让他在思想上立于不败之地。杨国恩同学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章节印象深刻,直言精彩,针对书中树立的偏激“反派”形象王安石,他做出了客观的判断:“王安石变法对于宋朝积贫积弱的现象起到了改善的作用,我们应在历史的眼光上看待变革。”

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陈宇晴作为第二主讲人,她阐述了家庭教育对于苏东坡的影响,这也让年纪轻轻就名扬天下的苏东坡不会因生活变化而恃才傲物。或许单纯直率的人并不适合政治家的身份,苏东坡被贬黄州、远离官场,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享受生活,安心种田,过着有情调、有趣味的“小资青年”的生活。陈宇晴同学说到,林语堂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的“老顽童”苏东坡,而不仅仅是刻板的文豪形象。

两位主讲人的阅读分享引起了会员们的热烈讨论,大家逐个阐述了自己阅苏东坡的感受,纷纷表示对苏东坡有个更全面的全新认识。

庄清华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了赞扬,同时提出了“传记文学”的理念:“传记文学是20世纪时胡适提出的概念,为历史准备史料,为文学开生路”,引导同学们跳出带有主观意识的文本。庄清华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启发同学思考:“传记可不可以有所隐瞒和选择?”“要如何安排材料的运用并把握平衡?”“如何处理历史事实与传记事实?”

老师讲解到,传记文学基于历史事实,但也离不开作者本人的文学想象,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背后就有价值观”,正因如此,作者的影子会投入书中,我们不仅可以从《苏东坡传》中看到苏东坡,也可以看到林语堂的价值观念与自我解剖。文字的刺激性使得文字具有极大的力量,不同作者的行文细节和词语运用,能够让读者拥有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激发。虽然小说与传记的内容都是写人、写事,但小说是虚构作品,传记是非虚构作品,既要让传记是历史文本,又要具有可读性与精彩性,对于文学度把握便影响到传记本身。新历史主义主张从边缘人物来还原历史,因为我们很难回到真实的历史,但对历史的全盘否定论是错误的,我们应持有孤证不立的态度,客观看待书中的史料内容。

阅读交流结束后,书社表示读书会让自己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宽了视野,对经典作品也有了新认识,期待下一次的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