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苏新春教授受邀参加纪念《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4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

撰稿: 编辑:宣传中心 金思维 发布时间: 2019-01-07


    为纪念《现代汉语词典》(下文简称《现汉》)正式出版40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于1227日全天、28日下午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暨南大学教授郭熙、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章宜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教授苏新春、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北京大学教授袁毓林、澳门理工学院教授周荐等6名专家应邀先后做了7场专题学术报告。专家们探讨辞书作用和《现汉》编纂理论,对学习词典和数字辞书的编纂做了重点研讨。



一、辞书为社会建构“集体记忆”



    李宇明教授在辞书与社会进步报告中指出:“科学研究是发现世界,辞书是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描绘世界。辞书把人类知识结构化,构建出一个供人查检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建构‘集体记忆’。”构建辞书的知识体系,需要知识的搜集、知识的甄选,需要构建辞书的知识框架把甄选的知识贮存起来备查。辞书的形态与内容,受制于社会,反映着社会,推进着社会进步。辞书与社会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辞书的知识建构,特别是专业辞书、百科全书的知识建构,也是在做社会的知识建构,与此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建构“集体记忆”。


作为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教授提出了中国辞书业和辞书学的发展目标。中国辞书业的发展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国内读者的“辞书需求”,并努力促进中国辞书走向世界;中国辞书学的发展目标是认真总结中外辞书编纂经验,建立起可以指导中国辞书发展、能够培养新时代辞书人才的辞书理论。



二、从历史的角度看《现汉》成就



    周荐教授的“揽甲子辞书之胜,攀中西学术新峰——写在《现代汉语词典》问世六十周年前夕”报告以1960年编纂完成的《现汉》试印本的问世为聚焦点,认为《现汉》被时代催生出来,顺应学术发展的需要而生,一问世即占领当时中国辞书学的制高点。《现汉》自觉遵从国家的语言文字规范,在某些情况下也引导规范,其实它本身就是规范。《现汉》的与时俱进,体现在数十年从不间断的修订工作中,在收条、释义、标注等各个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汉》的出版对其他词典的编纂、对汉语词汇学等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也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不仅满足了汉语词典学的需要,也为普通词典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针对海外华裔、二语和母语学习者的学习词典



    郭熙教授“海外华裔祖语传承与学习词典”、章宜华教授“国际二语学习词典的创新与发展——国际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编纂思考”、苏新春教授“学习性词典的学习性及其在词典中的实现”等3场报告分别针对海外华裔、二语和母语学习者研讨学习词典编纂问题。


    郭熙教授基于长期海外观察和近期近百人访谈,梳理介绍海外华裔祖语生的传承和学习现状。海外华语教学正在走向祖语教学,学习者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已有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新时代学习者的需求。理想的华语学习词典应该具有百科性、应用性、平易性、时代性等基本特征。应抓住机遇,联合当地学者,从海外华裔祖语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抓紧编纂满足实际需要的华语学习词典,这是华人祖籍国应担负起的责任。刚开始做出来的词典即便是“四不像”也无妨,可以在使用中逐步完善。


    章宜华教授介绍了学习词典释义发展的新动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讲,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一切文字的认知基础;但二语学习者往往缺语感,无法通过“孤立”和“离散”的信息把词的概念意义与使用规则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学习词典必须为用户提供系统、整体的词汇知识信息。语料库有助于提取语言构式的常态拓展模式和构式论元结构,基于构式的释义模式能较全面地反映语词的动态语义结构和分布模式,使二语学习者能根据系统的认知框架来认识相关语词的语义潜势,从而促进其二语能力的发展。


    苏新春教授指出“学习性”在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处理学习内容上有特定要求,从教育教材语言理论的角度提出“学习性”必须具有“针对性”“有限性”“有序性”。“针对性”指“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是最重要也是最起码的要求。“有限性”指的是学习性词典的大小、多少、厚薄,必须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决定。不怕“多”、只怕“漏”的做法牺牲了“学习性”。“有序性”是要体现学习要求上的易—难、浅—深、表—里、外—内的先后顺序。以词目排序为例,音序和笔画顺序是完全无理据的排序,部首法体现了汉字义聚之理,《尔雅》十九部体现了语义义类,《现代汉语分类词典》体现了事理。



四、词典数字技术与未来数字辞书



    章宜华教授“辞书现代化——数字化辞书之要素”报告提出词典数字技术的特点。李宇明教授“辞书与社会进步”报告中展望了平面辞书向数字辞书的发展大势。袁毓林教授介绍的《北京大学现代汉语实词句法语义功能信息词典》是一个电子化的语言知识资源,相应的纸本词典正陆续出版。


    章宜华教授提出词典数字技术具有词典语料结构化、词典信息数据化、词典编纂模式化、词典检索智能化、词典出版网络化的特点,指出人类大脑中存储的不是孤立的词项,而是词的各种使用模式或短语模式(phraseological pattern)以及与该模式密切相关的原型特征。要理解一个词在语言交际中的意义,关键是要区分常规模式(norms)和用法拓展(exploitation)


    章教授从“大型辞书综合化”“综合辞书网络化”角度论述网络词典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牛津大学20106月召开的第5届国际历史词典学会上,牛津大学的副总裁介绍说,其网络版需求量日益增加,在2010年前5个月较上年度增加了80%以上,修订中的《牛津英语词典》(OED)不再出印刷版。网络版每季度更新一次,201812月,最新一次更新添加了600多个新词、新义项和子条目。总词汇量已由原来的50余万扩展到61.65余万,例句由250万扩展到350万条。


    章教授还展示了理想的数字辞书综合解决方案:“资源层”把辞书数据资源、语料资源、语言规范与标准集成大型综合语言知识库,通过由语言技术支持的“处理层”的处理,达成“目标层”,即经过词典生成系统、审校系统、操作界面,生成面向词典用户的数字辞书。


    李宇明教授指出:“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数字时代’,促进平面辞书向数字辞书发展,是辞书人的时代使命。”数字辞书的“容量无限”,这可能使将来的辞书只有学习型、全知型两种类型;辞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多媒体的,纸质版辞书逐渐成为历史;数字辞书可以“时时更新”,这种时时更新的辞书,可能把读者转变为编纂者,人们会就词条的有关问题在某辞书平台上进行即时讨论,于是辞书也会成为讨论新知、探讨未知的平台。数字辞书可以发展出“智能查检”,多媒体查检技术、自由设定查检领域、自动翻译等都会进入智能查检的范畴,从而带来辞书面貌的革命性变化。


    袁毓林教授介绍了电子化语言知识资源《北京大学现代汉语实词句法语义功能信息词典》的内容功能和组织结构。知识内容主要是现代汉语常用形容词、动词和名词的句法功能、语义角色及其组配方式、主要句型及其典型例句;同时,配备完善与方便的检索系统。这本实词句法语义功能信息词典包括《形容词信息词典》(收录形容词3000多个,4000多个义项条目)、《动词信息词典》(收录动词1万来个,14000个义项条目)、《名词信息词典》(收录名词2万多个,2.5万来个义项条目),主要是为汉语自动语义分析和文本生成、汉语国际教育与研究而研制的,可以为汉语的理论研究、教学应用和信息处理工程提供语言知识资源。


    2017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辞书编纂研究中心的大框架下,语言研究所为适应当前数字出版迅猛发展的形势,专门设立新型辞书编辑室,承担数字化辞书以及“二典”系列之外辞书的编纂;为应对日益细化的社会需求,成立《新华字典》编辑室(新华辞书社),承担《新华字典》修订和相关系列辞书编纂,原有词典编辑室则专门承担《现代汉语词典》修订和相关系列辞书编纂。目前,词典编辑室正在进行的项目为《现汉》学生版、《小现汉》和《倒序现汉》,《新华字典》编辑室正在进行的项目为《新华》学生版,新型辞书编辑室正在进行的项目为《现汉》学习版及其电子版。为纪念《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出版40周年而举办的上述系列学术讲座,对当前各个辞书项目编纂工作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将有力推动辞书编纂研究中心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