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英日记专栏】赴英中期情况汇报

撰稿:杜晶晶、孙浩峰 编辑:宣传中心 林晓晓 发布时间: 2017-12-11


2-7周(2017.10.17-11.24


概况


    到1124为止抵英的47天时间里,一共有25位来自英国各地的著名语言学家给我们授课,共授课127节,举行“简爱之旅”、“威尔士语文化考察”等活动17次,还自发组织了3次全班的学术沙龙,多位同学还利用周末时间前往英国各地参加了学术会议,或结合自身科研实际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1125日研修班应中国驻英大使馆教育处的邀请,赴伦敦参加欢迎会,会上班长代表全班学员向王永利公参(右图)汇报了来英学习感受。


    访学行程过半,课程设计的目的与功能也都基本得到了落实,中期情况汇报分为三个部分:课程概况、生活与体验、实地考查。




课程概况


    整体来看,课程设计与此次访学的宗旨与目的密切结合,但局限于现有条件,也有一定的变化。已上的语言学课程可分为四种类型:语言学本体研究、二语教学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语用学研究,非语言学类课程主要以文化、文学课程以及英国大学的科研管理工作介绍两类为主。



(一)本体研究的课程


感受


    本体课程的特点是紧跟目前的研究前沿,聚焦前沿理论和汉语研究。将目前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派理论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实例性地深入分析。另一方面,邀请活跃于国际语法学界的汉语研究者,交流汉英对比、汉语特性的深入分析。


    本体类型的课程主要由语法课程构成,请了三位老师。一位是约克大学NormanYeo博士,主讲MinimalistSyntax(最简句法)课程。NormanYeo博士是研究形式语义学的年轻语法学家。他的研究主要关于疑问词移位理论以及问题标记领域,研究疑问词移位在各种语言的可用性和约束。他的课程容量大、难度高,从最简句法的历史背景、研究现状、理论沿革到实例分析,持续了三周,每周4-6个课时。


    刘美君教授,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语言与翻译系主任。1993年于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曾任台湾交通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句法学、词汇语义学、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她的教学领域:英汉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处理等方面。刘美君教授开设的是专题讲座,就汉语句法和语法的特点而展开,主要围绕HowtoMakeSenseofChineseGrammar-anon-EnglishbiasedviewCorpus-basedapproachtoverbalsemantics - howtoanalyzeverbsinChineseEmotioninEnglishandChinese:lexical-constructionalinterface三个问题展开,这也是她的三篇汉语句法、语法和词汇结构分析的研究成果代表。


    剑桥大学的袁博平教授,介绍了句法和语义的界面关系在习得汉语不及物动词中的重要性: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调查。袁博平于1993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是剑桥大学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院士。现任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终身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对第二语言习得、双语或多语和共时方面的实证研究、非母语为汉语语法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形式语言学、句法和语义。


(二)二语教学研究的课程


感受


    二语教学研究类的课程比较集中地展示了英国本土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特点,理论性与实用性兼具。理论性强,在研究方法上更倾向于田野调查与观察者视角表述,向人类学的实证研究靠近;实用性强,紧密围绕教学与反馈设计实验测试,具体指导某语法点、某词汇点的教学。这种理论研究上强调个性与解释性,实践研究上强调客观与数据性的研究态度,很值得学习。尤其是在理论上的个性化研究,使得英国的二语、多语、超语理论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理论上的发达反过来也会影响语言教学实践,实证性研究则强调田野和数据基础,这为立竿见影地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标准化基础。


    二语教学研究类的课时目前是最多的,请来的专家与相关研究者也是最多的,这些专家主要来自于谢菲尔德、剑桥、伦敦和英国二语教学期刊四个区域。谢菲尔德大学的二语教学研究者以Kook-heeGil博士为代表。Gil博士现任谢菲尔德大学应用语言学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法、语义以及第二语言习得。她的课程从10月一直持续至11月,大概有12节课时,主要围绕第二语言教学与反馈之间的关系展开,课程前半段围绕二语习得、二语能力展开前沿学术理论介绍,课程后半段围绕二语教学效果的测试展开,通过Gil的代表研究成果展示二语教学与反馈之间的关系。IanthiTsimpli教授是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系主任,主要研究儿童及成人在第一、第二语言上的语言发展障碍、双语语言处理、语言之间的相互作用,认知能力等。她以Literacyandbilingualeducation为题,围绕双语儿童语言能力的发生、发展提出了十三种双语儿童的语言能力特点。


    祝华和李嵬教授就跨文化、双语和多语的语言能力及超语能力的研究开设讲座,此次海外研修计划最初也是由李嵬教授一手促成,因此他们二人的课程开设得相对密集集中,每人采用三天的集中授课方式,讲授其重点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及趋势。祝华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于纽卡斯尔获得博士学位。现任伦敦大学应用语言学和传播学系主任,研究生基础课程部主任,应用语言学和传播学系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跨文化交际、语用学、语言与儿童发展。此次课程她以跨文化交际为关键词,展开了跨文化语言沟通、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思维及认知的前沿理论及实证研究介绍。李嵬教授是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应用语言学系教授。他的研究兴趣是双语和多语儿童的语言发展、家庭语言政策、双语和多语语言使用者的创造力与批判性研究。李嵬教授以超语能力为关键词,介绍了双语能力、双语教育方法以及双语认知特点的研究内容,同时重点介绍了目前有关多语和超语研究的学术趋势,在介绍超语能力研究时以实证、田野的调查数据为例,完整讲述了类似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课程最后也介绍他曾经做过的家庭语言调查一级对家庭语言规划管理的研究趋势。


    RoumyanaSlabakova教授是南安普顿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主任,曾任教于美国爱荷华大学。她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以生成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法结构的习得及结构与意义的互动。此次课程她主要以Theimportanceoftheinputinfirstlanguage, secondlanguageandmultilingualacquisition为题开设了讲座,重点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入对多语认知影响的理论。同时,她也是著名国际二语研究期刊SencondLanguageResearch的主编之一,在讲座后,与同学交流了如何在国际期刊发表科研成果的经验和信息。


(三)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研究的课程


感受


    社会语言学的课程设计给人一种史料详实、意识形态分析到位的特点。这次请来的社会语言学者在研究方法上偏个案研究、定性研究,研究态度上严谨、批判,对语言现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语言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语言在社会人群中的不断分化等现象十分敏感。而且每位学者的理论架构功底深厚,不论是针对一些昙花一现的热点现象,还是有着巨大社会学意义的语言生活现象,都能够秉持一种一以贯之的、解释力强大的理论建构思路。这种类型的研究往往很能发掘新的研究领域,通过特点的现象、发现规律、归纳框架理论,最终可以形成一个系列的学术领域研究惯例。


    语用学的课程设计得较少,但是以管窥豹可以看到整体英国语用学研究的典型特征,密切联系社会热点事件,通过语用学的话语分析手段,将新闻舆情、热点事件、公众舆论等相关联的语言生活现象联系起来,进行预测性的分析。很受启发。整体来看,他们的研究比较受伦敦学派影响,韩礼德的功能理论影响力颇大。


    此次课程中的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的部分,课程安排相对较少,但比较有代表性。社会语言学部分邀请的专家有谢菲尔德大学的Ferguson教授DavidHyatt博士SabineLittle博士。他们三位较为集中地展示了英国社会语言学学者做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学术惯例。GibsonFerguson教授(左图)在20009月加入谢菲尔德大学英语系。是英国本土社会语言学界知名的两位Ferguson之一,他的研究兴趣在应用语言学,范围涵盖语言政策、全球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城市多语、语言教育与教学语法。他在语言政策领域浸淫多年,目前他的著作LanguagePlanningandEducation正在翻译为中文(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翻译)。此次课程,他主要就语言政策的理论建构和实例分析为主线,综述了目前语言政策研究的几种模型,以新加坡和加泰罗尼亚为两个特殊的实例,进行了非常深入且细致的分析,数据真实、史料详实,非常开眼界。



    DavidHyatt博士,谢菲尔德大学教育系讲师,研究兴趣集中于教育学,特别是高等教育。目前研究集中在两个相互关联的主要研究领域:高等教育政策与教育学,语言对教育过程的影响。他的研究关注作为lingualfranca的英语,讲座以WhatisLanguage? AcasestudyofEnglishfromaglobalperspective为题,采用详实、浅近、动态的语言事实来说明全球范围内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变化与发展,介绍了目前英语研究中较为前沿的“新概念”,对英语、作为外语的英语、作为通用语的英语做了详细的概念区分,对第二语言教学及应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SabineLittle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语言教育领域,如儿童继承语言的研究。她还对多语言使用者的身份建构和基于游戏的语言学习感兴趣。她曾在德国和法国任语言教师,现在谢菲尔德大学教育系面向本科、研究生博士生授课。她的讲座以HeritageLanguageLearningandIdentity为题,重点讲述了heritagelanguage研究的发起背景、理论框架和前沿动态,尤其是多语环境、移民背景下的heritagelanguage研究,以及对heritage代际划分的最新进展与动态。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剖析家庭语言与heritagelanguage之间的关系,对相关研究有启发。她的主要观点在Whoseheritage? Whatinheritance?:conceptualisingfamilylanguageidentit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BilingualEducationandBilingualismPublishedOnline02Jul2017这篇文章里做了全面的展开。


    语用学部分邀请了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的MartinConboy教授做了有关新闻话语分析的专题讲座,他2005年加入谢菲尔德大学新闻系。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新闻史、大众新闻以及新闻语言。广泛发表在学术期刊和编辑卷60块,撰写七部专著:文化新闻和大众(2002)、新闻的语言(2007)等。Howthelanguageofthenewsisanalysedtoexplorepowerrelationshipsandsocialinequalities: 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为题,使用极具典型意义的新闻语料,分析舆情趋势与社会评论,将语用学中的话语分析理论应用于新闻舆情的观察及评价上,很具有启发性。


(四)非语言学类的课程


    在密集的语言学课程排课间隙,谢大孔子学院还特意设计几次非语言学类的课程,重在体验英国的学术氛围。谢菲尔德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的MsSarahGeere女士专题介绍了目前英国的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评估的现状及标准。对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估做了重点的说明,以Impact”研究为关键词,以谢大的Impact研究为例,说明了英国大学在鼓励科研、鼓励科研转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


    谢菲尔德离勃朗特姐妹的出生地康威小镇不远,谢大文学院的勃朗特姐妹以及《简爱》研究得利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文学院派出两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勃朗特姐妹的英国研究。英国本国的莎士比亚研究已经成为“显学”,是英国最大的出口文化产品,谢大文学院派出了二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英国的莎学研究情况,并特地安排了一次戏剧的体验课,在有着古老历史的DramaStudio排练厅里上莎士比亚戏剧课程,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生活感受


    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在英国成长壮大,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并成长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运动。足球文化在英国具有丰沃的土壤,足球文化根植于英国人的头脑中,成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英国著名球星贝克汉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过的:“足球渗透在我们的文化里,存在于我们的DNA之中。从我们降生到这世界上,足球就和我们在一起,永远不分离。”在英国现场观看比赛期间,随时都可以看到满头银发的耄耋老人,手持当场比赛手册,静静地关注球场上势的变化。


 


说明:图片摄于曼彻斯特伊蒂哈德球场,20171121日晚,欧洲冠军联赛曼城(英国)VS.费耶诺德(荷兰)。20151023日,习近平访问英国期间,曾到访该球场。


    在英国,多数俱乐部都实行会员制,许多家庭一家人一生只会忠于一家俱乐部。因此没到比赛日,在球场周围很容就能够看到一家人扶老携幼共同观赛的场景。甚至于一些俱乐部会在看台划定某一区域,将某些座椅只出售给某一家庭,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深厚的群众基础,确保了英国足球文化源远流长,也为英国足球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这对我国足球产业发展来说是最佳榜样。


    10月底的周末天气晴好,同学们一起去了英国著名的查兹沃斯(Chatsworth House)庄园,是电影《傲慢与偏见》的取景地。庄园的富丽堂皇和景观,是典型的童话王国。




考察访问


    11月中旬,我们访问学者在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组织下,展开了赴威尔士的文化考察之旅。在出发考察前,特定邀请了MsHuws女士给我们专门开设有关威尔士语、威尔士历史文化的讲座。MsHuws1982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中文系曾在布鲁塞尔的欧盟总部工作5年,曾在中国大陆工作6年,执教于山东大学,婚后香港工作了10年。2003后在威尔士当地中学工作,教授威尔士语、法语、德语和汉语。前期的学习,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威尔士有了一定了解。



    但是,当大巴车驶离英格兰西部,进入威尔士海滨小镇兰迪德诺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特别的世界了,道路两旁的指示牌都不止是用英语书写,商店的广告牌也是用两种语言写就,如右图所示:


图片中的Gymru,并不是什么特殊符号,而是威尔士语。而红色巨龙则是古威尔士的标志,威尔士的国旗中也可以看到其身影。


威尔士语(CymraegGymraeg)是英国威尔士的传统语言,谱系分类上属于凯尔特语族,接近布列塔尼语和康沃尔语,是欧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威尔士语采用拉丁字母书写,共有28个字母,包括8个二合字母,具体如下:


a, b, c, ch, d, dd, e, f, ff, g, ng, h, i, l, ll, m, n, o, p, ph, r, rh, s, t, th, u, w, y


威尔士在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征服后,英语得到了大范围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威尔士语使用者数量日渐减少。为了扭转局面,英国政府于1993年颁布了《威尔士语法案》,明确规定了行政各个部门必须提供双语服务,交通标示也使用双语。该法案的颁行赋予威尔士语在威尔士拥有与英语平等的地位。双语制的推行使得威尔士语使用人数下降的趋势减缓了。根据威尔士语言局的普查数据,截止2001年共有58.24万人可以说威尔士语,45.8万人可以说、读及写。可以说威尔士语衰亡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缓。威尔士语的保护对我国濒危语言和方言保护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说明:左图为在威尔士首都卡迪夫警察局获取的有关语言服务方面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了被试的威尔士语语言能力、说写威尔士语的频率、对警务系统提供威尔士语的需求、子女使用威尔士语的频率等方面的内容。


    威尔士地区靠海,海鸥与海岸线、城堡成为城市的景观。四处可见海,随处都是散步的海鸥,小镇里都有古堡,每个古堡都有国王的故事,静谧的威尔士地区将传统的遗产保存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