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大学语文这个事——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之主题报告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7-03-15


各位教授与学者的合影。 摄影:宣传中心 陈舒婷

  

  

11月16日,8时20分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主楼群3号楼的小报告厅,举行了“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两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文化语言学创始人之一)、南京大学沈阳教授(长江学者,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和台湾中央大学的李淑萍教授在会上作了重要的主题报告。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该会。

  

 赵世举:关于“大学语文”功能的再认识

  

   围绕“‘大学语文’有用吗、有何用、有大用、如何管用”四个话题,赵教授展开了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见解。“国家在号召、学生在厌倦、课程在下马、社会在关注”------ 针对这一尴尬现实,赵教授用了“想说爱你不容易”这句现代流行语发表了个人感慨。

  

    赵教授通过分析语言工具论、文学教育论、人文教育论来回答了“大学语文”有何用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他认为从培养目标出发定性质,在课程体系中定功能。基础性、综合性和多功能性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根本特征,而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开启智慧为一体,实现以语文为核心是课程的功能。

  

    他还认为可以应用加强管用的措施来让人们知道“大学语文”不同于普通语文,让人们拥有对“大学语文”新认识。

  

申小龙:“大学语文”教学的汉字思维

  

    汉字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国的灿烂文化。而透过汉字可以看到中西语言文字、中西文化、中西学术的根本不同。申教授在介绍“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了以“字学”为中心的文化。在汉语的句子组织中,句法、音律节律、意义的基点都是“字”,汉字视角影响文学作品的意境,申教授还强调:“字的运用和气联系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铺排延宕的力”。

  

申教授还通过比较拼音文学的语言学和表意文学的语言学、印欧语思维和中文思维,让人们更好理解以“字学”为中心的文化。

  

沈阳: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沈教授通过“屌丝”、“土豪”、“文青”、“高富帅”这些运用到民间的艺术分析法例子,杨澜在其微博向朗朗提问“对于世界上买不起钢琴的孩子,你工作有什么意义?”的热议话题,汉语水平考试的题目的趣味点和一个“官司”涉及的语法问题等向人们展现了网上“语法趣味”。

  

接着,他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揭露了语言文字规范中的语法问题,例如有不像动词的“动词”、虚词乱七八糟的用法、名词的套用、“淘宝体”的流行等等。还列出一大堆错误被动句的用法,来说明不能简单以“不规范”的“病句”而无视其客观存在。他强调道,对于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面临的一些问题,人们应进行深刻思考。

  

李淑萍:台湾高校国文教学现状

  

国文即为国学和语文。李教授在概述了台湾院校国文教程的后,讲诉了这个教程后的目的为语文能力的培养、对民族历史和学术文化的了解、专业知识的启蒙(中文专业)和人才素养和生活美感的培养。

  

    李教授表示,台湾高校授课教材的来源为各校各依所需,自行编制教材;出版社与学者合作编制,正式出版,她还分析了台湾高校教材特色,有如早期教材仍以中国古典文学为主、教材反映时代特色和社会思维、反映文章陶冶的目的为走向实际应用、近年教材多元和运用影音资料等。

  

 李教授还额外地分享了她任教《明清散文》的课的教法,把传统古文与现实结合,突出多元内容,注重培养同学们包容的胸襟来看待多元文化。接着,她还简单介绍了大学国文教学构图、大一国文课程、中文系国文课的规划、一般国文教学发展沿革等等,让到场的来自全国30多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和老师们能更好地了解台湾高校国文教学现状。

  

对于台湾中央大学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交流情况,李教授表示:“之前的互访是加深对嘉庚学院的认识,在交流上,人认识很重要,因此台湾中央大学曾举办研讨会,有邀请嘉庚学院的人来交流。而台湾中央大学的文学院的院长十分支持这种文学交流,有利于了解不同学校的不同做法。”

  

11时45分,本次研讨会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