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盈蓓(副院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任)

撰稿: 编辑:人文与传播学院 发布时间: 2017-03-08



一、个人简介:
姓名:朱盈蓓,性别:女,民族: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美学博士,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一方话剧团特聘指导。

本硕毕业于重点师范院校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博士转入厦门大学学习,兼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美学的综合教育背景。曾参与2004-20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负责子项目“20世纪中国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论”; 1999-20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第一批规划基金项目“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研究”;2008年-2010年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左翼戏剧研究”;1998-2002四川省、重庆市社科规划自酬资金项目“重庆市窗口行业服务水准与推广普通话”。有数篇论文在中州学刊、学术交流、江西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上发表。散文、诗歌、影评等被收录公开出版以及有署名音像出版物;多次获各级写作奖励;硬笔、软笔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展览。中英口译及文件书籍翻译均受到好评,参与多项政府或民间外事活动及会议的同声翻译,为多家外资企业书面翻译技术资料、制作营销策划文案等。


二、科研成果
1、参与国家级课题“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史”,负责子课题“20世纪中国革命古典主义文学思潮论”;
2、参与2008年-2010年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左翼戏剧研究”,合作课题,第二课题人;
3、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第一批规划基金项目“西方文论中国化问题研究”;

4、参与“重庆市窗口行业服务水准与推广普通话”科研课题,参与编写“窗口行业普通话口语”系列教材,西南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2年全国发行。


三、主要论著
1、《现代性与中国文学思潮的发端》,中州学刊,与杨春时合著,2007年第02期;
2、《中国现代文学贵族精神的缺失于平民主义的偏向》,学术交流(核心期刊),与杨春时合著,2006年第8期;
3、《思辨、历史与激情的融合——评〈断裂与延续——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历史回顾〉》,江西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2年第11期
4、《20世纪小说文体的历史境遇》(笔谈《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李怡主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期刊),2003年第1期
5、《比较文化意义下的郭沫若研究导向》(笔谈《21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学术研讨会座谈记》李怡等),郭沫若学刊,2002年第2期
6、《“全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学会第二十届年会暨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学习与探索(核心期刊),2004年第1期。
7、《三十年代乡土题材小说与俄国民粹派特写比较谈》在第20届马列主义文论年会上发表;

8、《他们的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记>细读》(合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四、获奖情况:
1、2007—2008年度(1)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优秀教学奖
2、2009-2010年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院教学方法奖
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第一届青年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
4、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09年优秀教学成果奖
5、《民粹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文艺行程》获西南师范大学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6、《20世纪小说文体的历史境遇》获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7、获2002年度西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科研奖励
8、西南师范大学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9、获第二届全国校园文学艺术作品大赛二等奖,另数次获各级各类写作奖项
10、指导学生DV作品《食》获福建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三等奖

11、2010-2011年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优秀教学奖


主任寄语:四个专业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将会有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全面发展,也会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两系合并后将打通课程的开设,中文系学生也能选修传播类的课程。而中文系的老师可以根据新闻传播系同学的需要开设更多的相关课程。同时,中文系拥有较为先进的语言试验室,而新闻传播系有省级优秀实验中心,两系的结合令同学们拥有更好的教学实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