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专业获评“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2012年4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申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得批准,同时广播电视新闻学被学院推荐参评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作为嘉庚学院的品牌专业之一,按照全媒体时代对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着眼于电视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全局把握能力、专业精神、团队意识的创造性人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出一套适应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为地方乃至国家级传媒机构输送了各类人才使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力图在三至五年内成为省内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传媒专业,并在国际上学生作品创作方面产生一定的声望和影响,在本次改革试点申报中广电专业计划在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上以实践为核心,贯穿“全员实践” ,聚焦学生综合能力,探索“工作室”新路,打造“理论+实践”的双师型特色教学团队,以内外资源并举的形式拓展教学视野环境,在区域条件不具优势的情况下,立志开拓实践教学资源,坚持在两岸三地探寻与业界合作、与企业构建产学研基地的办学特色;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与专业影响力辐射力,独创一条“巷深也能飘酒香”的路子。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在在建设目标的指导下,开展了一个“细微至课堂教学,宏观至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实施和探索的过程,建设方案包括如下模块:
(一)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以实践为核心,贯穿“全员实践”
1.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
与时俱进地调整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走以学生动脑动手创作为主、教师与业界导师指导辅导为辅的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学路线:
(1)“纵向”课程体系:注重专业技能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序提高,由技术原理性课程介入,做好低年级技术普及课程,开设线性编辑、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等课程,逐步并且自然过渡到高年级制作创作类课程。
(2)“横向”课程组合套餐:增大自选力度
以创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完善的课程体系,面对高年级学生在创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预见性地提供自选度大、体系完整的选修课程组合供学生选择,如纪录片创作、影视剧创作、播音主持、灯光、音响制作类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和发展愿景选修相应的课程套餐。
2.实践教学环节建设独特:以“全员实践”贯穿
实习与就业紧密相关,学生的专业水平往往通过实践操作来体现,保质保量的实习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锻炼机会,也为他们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系通过早期实习、中期实习及毕业实习三个阶段,结合产学研基地和各类合作单位的项目,最大程度强化全体学生实践能力。
(二)培养模式建设:聚焦学生综合能力,探索“工作室”新路
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变革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自2004年成立以来摸索发展工作室教学模式,教学成果显着。
1.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将本着“重基础,高起点,促交叉,近实作”的原则,立足于本科基础教学,立足于新媒体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教学资源共享,促进与产业合作。工作室建设将依托我系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现代传播技术实验室,创建四个校级“产学研”基地( “新浪福建新闻与媒介产学研基地”、“厦门音像出版社影视艺术产学研基地”、“海达航运公司产学研基地”以及“海信集团产学研基地” ),以此为基础,依托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前期成果为基础,进一步融合文传学院“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广告”以及“中文”四个专业优势力量,单独或共同组建“新闻与媒介工作室”、“影视艺术工作室”、“品牌策划工作室”以及“创意工作室”等四个具专业特色又与相关专业相互交融的实践教学平台。
2.建构并实施“青年领袖计划”,“以赛促练”,树立榜样力量
“以点带面”挑选对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影视片创作具有极大热情的学生加入“影视艺术工作室”,结合国内外各项广播影视作品大赛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创作出新,在专任教师组织下,协同辅导员老师,实施开展“青年领袖计划”走出一条以学生创作为主、教师与业界精英辅导为辅的有特色的实践教育路线。
3.“3+1工作室培养体系步步搭建
师生互动的课题研究和创作,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更深刻地理解团队精神和协作,实现将3学年理论和技术教育培养准备与最后1学年工作室学习创作紧密衔接的“3+1”培养模式目标,在关乎人才规格、人才质量、人才特色等重要及关键点上形成合力。
(三)教学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1.“理论+实践”两手抓的特色团队
打造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核心,讲师和实验员为主力的知识结构合理、理念先进、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每年坚持力邀国内外媒体界成功人士辅助教学,不定时把学界、业界人士“请进来”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为学生与专业人士的沟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关注双师型教学团队能力提升
“请进来送出去”,采用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机制,提升专业整体师资队伍,逐步优化学术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鼓励教师与实习基地企业合作,在教师课程适当的时刻,安排年轻教师到优秀媒体平台2-4个月全职锻炼。鼓励在职进修、开展科研工作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四)科研建设:2至3部教材
校外合作单位目前与我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均有横向课题的开展,这些课题计划在1-2年能出成果。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理论认识将得到提高,实际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加快优势科目的建设和完善,以编写教材为重点,在建设期内,编写出版2至3部专业教材。
(五)实验室建设:引领全省独立学院的实验示范中心
党的17届6中全会发出了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号召,而优良的硬件条件是传媒专业培养人才的必备条件。为此,在嘉庚学院以及学院大实验中心的领导与支持下,我们坚持不懈地对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现代传播技术实验中心进行建设、完善与维护。在原有设备条件的基础上,强力引进全新高清技术设备。在满足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求的前提下,着力筹建高标准全新室内演播厅与影视创作摄影棚(已预留空间预留资金,设计方案已完成)。
同时我们着手建立数码影音资料库,为广大学生提供优良的专业训练环境,有效激励了学生创作的热情与敏感度。
此外,我们继续完善实验课程体系,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重视实验中心文化建设,使中心成为现代传媒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成为有很强辐射能力并高效服务于海西建设的省级实验示范中心。
(六)教学资源创优:内外资源并举,“巷深也能飘酒香”
1.举办DV大赛,筹办影视作品展示与创作研讨会,树立品牌意识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DV短片大赛”。 这一大赛开始是在全校区范围内组织的品牌活动,反响强烈,鼓舞了学生创作的专业热情,目前已扩至周边院校并产生积极影响。此外,我们开始筹办大学生广播影视作品创作研讨会,邀请省内外大学生创作高手与我国业界精英(目前已接受邀请的有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等人),共同探讨在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下的广播影视作品创作实践。
2.承办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赛事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台湾新闻署、台湾奉天宫妈祖总庙合作,承办2010年“妈祖show出来”短片影像大赛,今后还将继续承办。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拓展校外资源,承办其他有一定规格的精品赛事,将我系的影响力辐射出去。
3.积极推动海西影视交流合作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海西导演协会,M.T.SALON影视沙龙共同合作举办两届“M.T.SALON影视论坛”,共同推动海西影视交流合作。
(七)实习基地建设:保持业界密切联系,设立多家实习基地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与本土多家主流媒体深层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截止目前,我们与省内外以及港台多种媒体共建实习基地十多个,通过组织学生前往观摩学习、派学生前往实习,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执行力,也为实习基地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八)探索跨系合作、校际合作和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特别注重与业界媒体、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引导师生密切关注业界发展动态,强调思想的前卫、眼光的时尚和品位的独到。几年来,我们与厦门电视台、厦门卫视、厦门音像出版社、福州电视台、漳州电视台、云霄广播电视台、广东潮州电视台以及海达航运公司、海信集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除了和业界保持良好联系以外,还积极建立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紧密联系,提升学术交流平台高度,为学生提供高立足点。为此,我们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英国贝德福特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我们与台湾中央大学、台湾铭传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scastle)、美国肯特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达成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