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晚报]越来越“年轻态”的工作室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Anita和大学同学们参加影像大赛时的宣传照,他们的工作室团队的确年轻俏皮,后排还有人搞怪挖鼻
工作室成员在外地拍摄记录片,这张照片上了莆田晚报。
时下,工作室有年轻化的趋势。如果说早先的工作室,大多是从高高的写字楼离开的人们开创的事业,那么现在可能有些工作室将会是刚离开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直接开设的了。
我们发现,不少在校大学生业已尝试开办自己的工作室,其中以设计和传媒方面的工作室比较多见。
Anita是一名新闻系的在校生。大二时,她和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参照香港及珠三角一些设计院校的模式,成立了一个传媒工作室。大三暑期实习时,她和负责带她的老师见面,掏出工作室的名片递上,让老师大感意外。
工作室的雏形始于一次作业拍摄。几个学生把作业当成作品做,他们在老师指导下,多次远赴湄洲岛,前后拍摄了一年多,最终完成了一部关于妈祖信仰的纪录片,获得了台湾“让妈祖show出来”影像大赛影视组一等奖,并入围了香港和内地的两个大学生纪录片大赛。
工作室的形式让这个配合默契的团队固定下来。除了拍摄纪录片,工作室还参加国内广告视频比赛,参与一些商业广告、公益广告的策划及后期制作。几个学生即便选课不同,也可以一起参赛、一起沟通,彼此默契越来越深。
在工作室里,指导老师负责统筹,几个学生分别负责拍摄、剪辑、策划,还包括公关和资金管理,这些工作让他们的能力迅速提高。Anita在团队中负责策划的工作,经常协调一些关系,这让她得到很大的锻炼。大三暑假,她到电视台实习,一个月下来,老师对她的表现赞不绝口:“在我带过的实习生里面,她是最优秀的,也是最能吃苦的,她很有想法,又积极主动,和以前的实习生不同,她就像一个成熟的工作伙伴,完全可以平等交流。”
工作室的建立,还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所有的图片、音乐、影像素材,由工作室统一管理,供所有同学使用。工作室也积累下一些人脉,其中摄影、美术、音乐制作方面的专家,被邀请到系里举办指导讲座。这些人脉资源都与新闻传媒行业密切相关,无论对学生们将来的实习或是就业,都能提供一些有利的机会。
和学生社团不同,工作室强调的不是爱好,而是一种专业合作。Anita说,他们的工作室很注意从学弟学妹中吸纳新人,根据新人各自的专长,发掘导演、摄影、音乐方面的人才,希望他们把工作室继续做下去。
在Anita所在的新闻系,工作室一直是吸引学生的一个组织形态。毕业的学长们有打算建立工作室的,07级的三个学弟妹上学期也成立了一个“三人行新闻工作室”,主要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校外媒体交托的新闻采编工作。
高校里的工作室作为一种新兴的模式,吸引了最有热情、最具专业能力的一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