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之初体验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报社之初体验

   

    喜欢记者忙碌而又自由的生活,喜欢记者为了采写一条稿件可以废寝忘食地工作,也许很辛苦很奔波,但是这样的工作一直都是自己喜欢并向往的。
 

    刚到报社的第一个星期,基本上成了一个“坐家”,天天坐在办公室看各种各样的报纸。而老师也和我说,先学着看看报纸,多看看总是有好处的。看了一个星期左右,都觉得烦了。但之后的每天早晨到报社,都很自然很习惯地先浏览今天的报纸。第二星期左右,就开始和老师出去跑新闻了。其中的几次,让我明白很多,收获很大。
    8月7日,和另一位实习生,一同走访了福州的惠好、回春、同仁堂三家药店,按老师要求主要是调查当归、西红花、冬虫夏草、参的当前价格以及前段时间的价格、涨幅和销路情况。我们首先到惠好药店,为了记住各种药的具体价格,在药柜前徘徊了很久。我们以顾客的身份,问了很多价格问题,问到他们都起疑心,抱着很警戒的心态。我们只好坦白身份,说是报社的实习生,结果他们更谨慎小心,说着一些“差不多”“似乎好像”的话,和我们打哈哈。还好在回春、同仁堂那里得到了我们想要的信息,否则我们都没法向老师交差。通过这次调查体验,明白了记者的亲和力很重要,尤其是在普通群众里做暗访调查。亲和力强了,能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的警惕性降低,对于你的询问,他们也愿意回答,而且在交谈中又会透露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二是要转换角色,比如到药店调查,就得把自己当作普通的顾客,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才能再现原本最常规的状态,因为暗访就是为了还原事实最真实的面目。
    8月8日,还是和另一位实习生一起参加了福州市中医院“迎奥运‘治未病’晨练活动”的启动仪式。那天下午五点,我们准时到达中医院,拿到仪式启动的安排表,又询问了仪式负责人,了解晨练活动的大致情况。同时,我们还在参加启动仪式操练活动的群众中采访了年纪最大的老人。做了很多笔记。我们一直到仪式启动完毕才离开,而之前也在现场的福州电视台拍摄完几个镜头就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医院的仪式负责人还给了我们一人一个信封,并说希望稿子能发,如果明天见报的话给她发个信息。后来才发现是五十元钱,我们将其交给老师时,老师说这算是新闻行业里的潜规则,但是像这种情况,即使去了两个人,也只能收一份,这也算是行规。到现在,我都还想不明白,这和有偿新闻有什么区别,或者这就是有偿新闻。由于回到报社已经七点多了,我们写完稿子后快八点了。老师改完后已经八点半了。老师的一席话,又让我们明白了许多。她说:“像这类新闻,只能发在时政新闻的边栏或者简讯,所以没有必要等到整个仪式启动完毕才离开,只要拿到相关的文字材料,如果觉得材料不足,再采访相关负责人,就可以回报社写稿了。”我们两个实习生写的关于这个“晨练”活动的稿子大概都有五百个字左右。而最后我们的稿子被老师删改后只剩五十个字左右。老师对我们的稿子有三点看法:1、稿子内容存在着为医院做广告的嫌疑,报社要站在中间的立场,不偏不倚,要表达观点,最好要借他人他物来表达。2、稿子花了大篇幅解释“治未病”的概念,而这一概念只是中医院一家给的,概念模糊且片面,而且不是市民所关心的,没有必要去解释这个一概念。3、报纸的版面是很有限的,要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
    8月15日,体验福州电招的士。我的体验计划是:从报社出发到达天园花园后,拨打电招热线968968,计算从拨打热线到电招的士出现所花的时间,假如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有其它的空出租车经过,那我就乘坐其它的车离开,并记录时间。果然,就在我刚刚坐上其它的空出租车时,968968来电了。由于觉得自己改坐其他车,不诚信,于是我掐掉电话没接。在出租车里,我稍微和师傅交谈了一下,问了些问题。之后向老师汇报了体验情况,老师的一番话,让我觉得自己好笨。首先,那个热线电话的来电应该接。因为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通知有电招的士,二是告知没有。而我没接电话,就没法知道是哪种情况。应该把自己当作是普通市民招电招的士的身份,而不是为了体验而体验,要按最常规的状况去随机应变。其次,应该多多和你所乘坐的出租车司机谈话,也许能得到其他的有用信息,而且从乘客、司机等不同身份不同角度去挖掘,能让报道更饱满全面。要多观察,比如出租车前座都有司机的工作牌,应该记住司机姓什么,车牌号,假如这些需要写入稿子中,具体有名有姓,会使报道显得真实亲切。再次,这类型的稿子应该写得生动活泼些,以吸引读者。但要适度,毕竟是新闻不是小说。
    8月20日,去福州协和医院采访一位刚读大一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刘文。其实这是类似向媒界求助的募捐倡议书。仔细看了刘文哥哥发给老师的资料,又上了刘贤开的个人博客,基本上了解了整个情况。原本是和老师一起去的,可是老师生病了,于是就我一个人去采访。当时挺害怕的,毕竟是自己一个人。在病房里,把采访当作聊天一样,和刘文聊了一个半小时,和他同一个病房里的还有一个高中生。他们都面临着没钱支付高昂的手术费的困境,那个高中生的妈妈和我说话时禁不住泪流满面。第一次真切感到媒介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应该为需要帮助的人呐喊。回到报社,又通过电话、QQ采访了刘贤,写了稿子《生命不能等待有爱就有希望》,老师看后建议将侧重点从刘文病情转到哥哥开博为弟弟筹钱治病。于是又写了《“我一定要活下去,只要好心人能帮助我!”50万 拦住白血病大学生的求生路》,老师看后,觉得还可以再去修改再去磨磨,于是又做了第三次的修改《“我可以放弃一切去挽救弟弟”》。要写好一篇稿子,还真的不容易啊。不仅要写得好,角度也得选好。最后文章终于发表了。还是刘贤发短信告诉我的,当时不知道有多兴奋。我想通过海都报的报道,再加上之前刘贤在媒介方面的努力,会有更多更多的人知道刘文的病况,也会有更多更多的好心人向他们伸出爱心之手。写这个稿子,从采访到最后的定稿,忙了将近一个星期,但是我认为这是在报社期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8月23日,参加了福州市红十字组织的救助“圣帕”受灾区——闽侯大学城的活动,并和红十字领导一同走访慰问了榕桥村三位特困户。同行的还有福州电视台、福州日报的记者。红十字领导将救助金和慰问物品递到受助者手里时,日报社记者拿着相机在拍照。这原本是很正常的获得图片资料,可是之后摄影记者说拍摄的角度没选好,光圈也没调好。于是,递出去的东西又再次回到领导手里,再一次地“慰问救助”。电台的出境记者将话筒对着受助者问有什么话想说,“我感谢党,感谢政府……”的话竟然重复说了三次,因为摄像记者说声音太小,录音效果不是很好.当时在一旁的我,只觉得很可笑,他们很可笑,自己很可笑,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很可笑,虽然自己的理想就是当一名新闻工作者.很多新闻,做得很假很生硬不好看,我想,和这样的取材方式不无关系,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
    通过长达一个月的实习,了解并熟悉了报社稿件采编的工作流程,同时也体验了记者的工作生活。一直都挺喜欢记者这一行当,通过这次实习,进一步了解了记者这一职业,同时也更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喜欢记者忙碌而又自由的生活,喜欢记者为了采写一条稿件可以废寝忘食地工作,也许很辛苦很奔波,但是这样的工作一直都是自己喜欢并向往的。
 
 
 
 
 
链接:发表文章
 
 
 
“我可以放弃一切去挽救弟弟”
50万拦住白血病大学生的求生路
 
本报记者 李雅 实习生苏小芳
 
  本报讯  7月30日:卡上余额1568元
    8月4日 :卡上余额29562元
    ……
    8月21日:卡上余额31026元
    从开户的20元到现在的31026元再到50万,面对漫漫的筹钱路,“我不会放弃努力的”,哥哥刘贤在博客细数着好心人的每一分进帐。自己的骨髓和弟弟刘文的已经配对成功了,只要筹到足够的钱,就可以给患白血病的弟弟做骨髓移植手术了,“弟弟就有救了”。
    “3月5日,弟弟出院了,不是因为病好了,而是我们实在是没有钱再住院接受治疗了”。刘贤对记者说。今年1月28日,刘文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月1日,住进协和医院,接受了32天的治疗,花光了从亲戚朋友借来的6万多元。
    “弟弟才21岁,在河北工业大学刚读大一,美好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我是他哥哥,我愿意放弃一切,为弟弟筹钱”。于是,刘贤开始了一条为弟弟筹钱治病的奔波路。他向福建论坛、上杭网等网站频频发出求助,也在阿里吧吧开起了“生命不能等待,有爱就有希望”的博客,点击率达到84789。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文的遭遇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很多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
    “一个叫凌波仙子的网友,还在按揭买房,当月的房钱还没交,就把工资5000元全部捐给我们了。还有天津的王哥,他也是白血病患者,看到我的博客后给我寄来了3瓶‘格列卫’的药,又汇了2000元……”刘贤如数家珍的诉说着所有好心人对他们的帮助。“现在大概有十万左右的捐款金额”。就是靠着这些爱心钱,刘文才得以在7月18日再次住院接受治疗。现在刘文与哥哥的骨髓配对已经成功,而最佳的移植时间是在三个月内。
    尽管全国各地有那么多相识与不相识的好心人为刘文慷慨解囊,但移植的所需的50万现在还是遥不可及。目前,一直在龙岩为弟弟筹钱的刘贤,在写大量的求助信和向当地基金会红十字会递交申请,“我不会放弃任何机会,只要还有一线希望”。
    “现在,我最怕的是,自己没有能力在剩下的两个月内筹到足够的钱,让弟弟错过最好的治疗时机,让他失望”刘贤对记者说,“只要有人肯借给我这笔钱,我愿意用自己的下半生去偿还”。
    据了解,刘文现在每天的医疗费用少则一千多元,有时因为感染了,要输血、输血小板一天就要四、五千。记者在刘贤博客(http://blog.china.alibaba.com/blog/tucky1984/p/4.html)看到,8月21日,卡上余额为31026元。
 
 
 
电招的士体验
苏小芳
   
    电招的士体验片断一:
    早上10:00,记者坐闽AT0688出租车到省妇幼医院,刚一上车,张师傅就事先告知说,没法直接在妇幼门口下车。张师傅解释道,一个月前左右,妇幼附近装了摄像头,不许的士停车。
    “有一次,还和一位孕妇吵起来了,他要求非得在医院门口下车,可那又有探头监视,禁止停车。从此以后,凡是打的到妇幼的乘客一上车,就先告知没法直达医院门口。8月6日,我还被探头拍到上下车违规停车,被罚了一百元,亏死了”张师傅说,“妇幼那路窄,看病的人多,开私家车去的人也不少,装上探头有利也有弊,对缓解交通拥挤还是挺有效果的”。随后,记者在距医院30米左右下了车。
    记者在现场看到,妇幼门口,车辆来来往往,出租车、小车、摩托车川流不息,挺着大肚子的孕妇,抱着小孩的男男女女时不时挥手招的。10:22,一男一女,女的怀中还抱着一小孩,挥手招的,一直打不到车,直到10:25,经一摩的告知,“在这医院门口,等到晚上也打不到车”,他们才往前方走去。而在这短短3分钟内,有6辆的士在他们眼前开过。
 
    电招的士体验片断二:
    10:39,记者从另一个方向坐闽AT2543的士到妇幼。一上车,司机李师傅就说:妇幼门口没法下车。只能停在路对面,要自己走过去。
    开到圣庙路前,李师傅指着八一七路上一个“出租车禁行”的标志,说:只能开到这里了。于是记者只好在圣庙路文庙前下了车。而紧随记者后面的两步出租车上也依次下来两名孕妇。
    已经怀孕8个月的张女士说,每次从横街打车过来,司机都不愿意在妇幼门口停,说有探头,都只能到太庙前下车。而从文庙走到妇幼,大概要2分钟。远就不说了,还要挺着大肚子过马路,每次都弄的很紧张。
    在文庙旁摆摊卖早点的王师傅说,每天都会看到很多孕妇、或者抱小孩的家长在这里下车,就知道她们要到妇幼去。
    随后,记者从文庙走到省妇幼,加上等待红绿灯的时间,花了两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