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新闻零距离--06级王川玫中期实习报告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实习的这五周,我跟新闻,零距离。
酷热的七月,我快马加鞭地回到我那久违的家乡,四川遂宁,这个在四川大地震中被中度震荡了的城市。然而让我高兴的,是这个地方的人民,依旧是那么快乐地生活着,哪怕是余震,都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一碟调侃小菜,没有恐惧,只有他们很享受的自娱自乐。
到家的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拉开了实习大幕。在家乡生活了二十年,从来没去过市电视台,终于能回到这里开始我的大学中期实习,熟悉的乡音,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城市。不过我知道,对这个城市,我还不够了解。借这次的实习,也让我对这个城市更多了一份认识,多了一份挚爱。
实习,从接听开始
我很庆幸自己能在电视台新闻资讯频道的《新闻零距离》栏目的采编部实习。《新闻零距离》是一档社会新闻节目,节目定位在平民化,大众化,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反映老百姓身边的事,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刚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带我,我就做起了热线接线员。每每有群众打进热线,我都会耐心询问他们反映的情况,但由于社会经验太少,开始的时候也经常会漏掉许多基本的信息。
有一次,我接了一条自己觉得有新闻价值的一条热线,就兴高采烈地跑去告诉节目的女主播,也是采编部的总串稿编辑——贾莺娟老师,她听完,笑了笑,一连问了我好几个关于事件基本信息的问题,我当时直接蒙了。她放下手中的咖啡,告诉我,接热线,一定要把事情问清楚,记清楚,最好留下知情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几天下来,我终于能完成,从接听、记录到向记者老师们反映新闻线索这条完整的接线环节了。在为自己高兴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原来《新闻零距离》的目标定位不是吹的,每天,我所接到的热线,大多都是创卫期间的社区街道卫生问题、市民对城市某部门的小提议、或者是哪里又有纠纷了、或者哪里又有需要媒体帮助的孤儿老人了等等,甚至有时两口子闹矛盾都要给我们打热线。在遂宁人民的心中,这个节目就是关心他们的利益,关切他们的生活,关注城市形象的一个窗口。难怪它的收视率,从开播的那天起就一直遥遥领先。
实习,还是要自己动手
熬过了接听这关,我就进入下一个阶段了。每天跟着不同的记者外出采访。为了拍到有价值的画面,有时天不亮就出发,有时所有人都下班了我们才回台里,有时晚上出去采访。其实这种工作状态,对于《新闻零距离》来说,是非常正常,且出现频率极高的。经常开早会时,梁主任都会强调说,每个人的手机都要24小时开机,尤其是当班的值班记者。
我清楚地记得我去上班的第一周,没有过周末。因为台里的另外一个频道要搞录播,下周二要拆我们的编辑装备。为了不断掉任何一期,《新闻零距离》只能在唯一一天的周末休息时间里,把下周一的新闻赶制出来,以便在周一晚,后期能把周二的新闻成品作出来。本想周二应该可以休息了,但梁主任放话了,“只有后期制作人员可以休息,你们记者今天不去跑新闻,明天就没米下锅了。”大家都笑了,继续奋斗在工作岗位上。
于是那天,我就跟着一个摄像老师出去采访了。通常情况下,每次采访都是两个记者一组,一个采访,一个摄像兼做后期半成品,如果再带个实习生,就是三个人。可那天负责采访的记者公休假回去了,就单出摄像老师一个人。所有我就顺便充当了一回替补,做了一次采访记者。我们首先去采访一处裙房卡口。摄像老师让我大胆点,想到什么问题就随便问,可我就是不怎么放得开,摄像老师就在后面补充提问。那一刻,看他又要摄像,还牵挂着怕我问漏了,真是很惭愧。可我本来就不是那种害羞的性格,于是,当我们辗转到另一个小区,采访这里的卫生环境时,我就不那么畏手畏脚了。这下,摄像老师就可以专心摄像了。
回到台里,他嘱咐我,“今天的这两条新闻,你来写吧。”我心里暗暗高兴,但又有点害怕。第一条很简单,但我长期不在家乡,很多创卫的专用名词,我都不怎么熟悉。第二条的人物关系又比较复杂,我找不到合适的角度。于是,我就跑到编辑室,拿了许多以前的类似的新闻,学习格式、仔细揣摩,最后终于写成了两篇实习的“处女作”。虽然都是小新闻,但是摄像老师说写得不错,看完都没怎么改就送交了。后来,编辑的贾老师都没看出来,这两篇是我写的。
实习,除了勤快没有捷径
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很珍惜在电视台里面的时间。早早来上班,虽然他们的工作制度灵活,没有规定下班时间,但我经常都会看完后期做完成品才离开,哪怕是每一次加班,我都不会没掉。因为我知道,学习的时间很有限,所以哪怕是累一点,也应该尽量多学一点。
回忆七夕情人节那天,我本来和一群朋友约好出去玩,晚上在家做饭的。但正好遇到《新闻零距离》负责一个大型的访谈录播节目。我跟随他们去了现场,想见识见识真正的现场录播。一大早,我们就把一堆专业设备搬到了现场。上午进行灯光、音响调试,导播梁主任和郑主任坐在特技台前,和三个机位的摄像师练习配合。由于现场的线路问题,他们两个人不能在调音室操作调音设备,于是郑主任就调我临时充当了一回专职调音师。其实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控制调动现场气氛的背景音乐。因为以前在学校就经常接触录音棚的调音台,所以这项工作对于我并不难。渐弱、渐强,都要推得足够慢,慢得不让人们发觉音乐是从什么时候起来的。
下午两点,录播正式开始,我们配合得很默契。但录播中途,突发余震,我们的现场晃得厉害。4秒钟后,晃动停了下来,大家笑了笑,虚惊一场。熬到晚上7点,录播终于完成了,主任说很成功,我们每个人都笑开了花。但晚上下班后我去参加朋友们的情人节派对,居然什么都没做,就躺在她们家沙发睡着了。
《新闻零距离》以社会新闻为主,播出的新闻没有会议报道,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围绕社会热点,加强舆论监督。但在我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居然被派去采访一则会议新闻。于是我们一行三人去到开会的地点,等待市领导的到来。不过,在会议开始前,我们负责写文字稿的记者突然气色很不好,没精打采。我们才知道她前一天就重感冒了,今天是带病工作。于是我就担起了现场笔录的重任,她嘱咐我要记下这些,记下那些,我都照做了。最后我主动申请自己写稿,让记者姐姐回家休息。他们放心地把任务交给了我。
回到台里,我思前想后,既然我们的新闻是给老百姓看的,就不能写成中规中矩的会议新闻。于是,我翻出现场记下的笔记,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老百姓,开始寻找里面能让我感兴趣的内容。由于没有太多的资料镜头,于是我把很多有趣的信息都写进了口播里。最后就写出了一篇我的结尾之作。摄像老师拿到稿子,一直点头。虽然只是一篇会议报道,但我仍然觉得很骄傲。
实习,让我感触很深
在《新闻零距离》的这段时间里,我跟着记者们跑遍了大半个遂宁城,走访了多个区县,接触了许多个市政部门。我用眼睛见证,用耳朵倾听,用笔和镜头记录,我心里由衷地感慨遂宁的变化,遂宁的发展,我也更加喜爱这个城市。
在实习期间,我不仅采访了闹纠纷的普通市民、提出建议的热心退休干部、收养百岁老人的六旬老妇、流浪十几年的花季少女,也采访了知名企业的董事长、市委市府的相关领导。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群,让我觉得记者这个职业真的很厉害,事事精通,八面玲珑,却又起早探黑,加班加点,做事还要踏实、仔细,不偏不倚。
离开的时候,我向《新闻零距离》的所有工作人员要了他们的签名,其实内心真的很舍不得。《新闻零距离》是个大家庭,在这里我感受到他们的敬业、他们的正义、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的爱护。对于我这个没任何来头的实习生,他们不摆架子,反而经常停下手里的工作给我讲解业务知识。经常回想起他们这帮哥哥姐姐,我都很感动。在我走的时候,大家也都很舍不得我。梁主任笑着说,“你如果被学校开除了,就回来上班吧。”我当时还打趣说这不吉利,其实这是我实习这么久听到的最感动的一个笑话。
实习的这五周,我很感谢《新闻零距离》。
实习的这五周,我跟新闻,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