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挥:大众文化先驱——邹韬奋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719上午,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在主三小报告厅讲述了邹韬奋生活中的趣闻轶事,来自新闻传播系2010级新闻、广告和广电的学生们参加了本次讲座。邹韬奋是中国卓越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他的人生坎坷起伏,但是“韬奋精神”永垂不朽。

   陈挥教授将邹韬奋的人生经历划分为四个阶段,以通俗易懂又不乏乐趣的语言为大家做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并将其著作《韬奋评传》赠与人文与传播学院。

 

从“大家庭”到“洋学堂”
邹韬奋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严厉的启蒙教育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韬奋在南洋公学求学的七年,每学期都被列入品学兼优的“优行生”。然而邹韬奋有时也为了筹集学费,不得不在课余时间兼做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和校外的家庭教师,有时还向《申报》副刊和《学生》杂志等报刊投稿,用微薄的稿费收入维持他的学习生活。
陈挥教授为大家展示了当年邹韬奋在南洋公学的成绩单,讲述了邹韬奋学生时代苦学的实例,分析了激励邹韬奋成为一名优秀记者的主要因素。
 
“曲线”求职道路
   邹韬奋毕业后,就兴趣和志愿加入新闻界工作,但一时没有机会,只能走“曲线就业”的路。先做英文秘书,后兼任英语教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1926年10月,邹韬奋接编《生活》周刊,这是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事业的开端。他认为:“办好一个杂志最主要的是要有人看,而且看了要有所收益。”
   陈挥教授分析了邹韬奋的家庭情况。五四运动后,邹韬奋对父母为自己包办的婚姻提出了抗议,但由于家人的坚持,他在还清了求学债务,并节余了几百块钱的情况下,终于收回了抗议,和女方叶复琼结了婚,过着恩爱的幸福生活。
 
追求真理的探索
《生活》周刊在邹韬奋的主持下,着重点渐渐转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出发点,反映群众的疾苦和揭露社会黑暗的文字日益增加。陈挥教授谈到了邹韬奋智斗王伯群,为东北抗日军队及东北义勇军组织捐款,在被囚禁的日子里依然坚持读书和写作的小故事,让我们领略到了邹韬奋大公无私的独立精神。
 
为抗战的胜利而奋斗
陈挥教授讲述了邹韬奋与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韬奋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邹韬奋多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周恩来说需要其以一个党外人士的身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一直默默奉献着。即使是当其被病魔折磨之时,躺在病床上的最后愿望也是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的申请。
最后,陈挥教授指出:“我们大学生在学习韬奋精神的同时,要学会将韬奋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工作、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