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计算机与诗交会,会绽放何种光亮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在周昌乐教授关于《计算机诗前沿报告》的讲座上,周教授生动的演讲深深的吸引了我。“计算机诗”是何物?坦白说在听讲座之前我对此词毫无概念。讲座上,周昌乐教授一个个生动的例子使在座的同学欢笑不已,让我们体会到何为“计算机诗”。
 
计算机能写诗,没有情感的物质居然能够像人一样写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抱着疑惑和惊奇的心情,我在讲座之后又对这一事情做了一番了解。
 
何为“计算机诗”?机器写作,也就是用电脑自动写作初稿为工具,大大促进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并以强化联想、半自动生成及自动生成文本产生了文章所具备的特质,即一定的奇妙的联想和意象,包括帮助构思,具备“符号论”、“控制论”和机器“座标”指导下的机器写作特点。
 
当计算机与诗交会,会绽放何种光亮呢?诗作为最简洁精炼的文体,用最少的字数,营造最大的想像。瓦特在《小说的兴起》一书中认为小说是「非专注性书写」,而诗人们却绞尽脑汁,才能推敲出耐人寻味的诗句。无须多介质效果,也不必搬上舞台,诗通过最单纯的格律与想像,挑逗读者内心的美学图腾。一直以为,诗实在不需计算机辅助,因为精简文字的轻盈令它在文学国度可以自由遨翔,倘若强加人造翅膀,也许会过于臃肿而自天际坠落。然而,周教授为我们展示的近年来对于计算机诗的尝试,却似乎告诉我们计算机诗为传统书写打开了一些新的可能。
 
周教授给我们展示的这个崭新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一个另一个奇妙的领域,计算机诗,可以称得上是我们这个时代一项伟大的创意了,它无形中创造的这种更活泼、更有弹性的格律,我想将会赋予创作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有人会感叹:计算机能代劳的事情越来越多,连诗人也要失业了。我觉得在事实上,在计算机文学中,技术并非主人公,重点在于诗人如何巧妙运用技术来强化、发展既有技巧(例如意象、隐喻等等)又具有人文气息的作品。例如,利用文字隐现方式呈现多种意识交互对话,便是传统纸张无法达到的。有位同学尝试以世界名著小王子当中的狐狸为主人公,谱出有关寂寞与等待的诗篇。她使用了一些有趣的Flash特效,在描述小王子退出时,「小王子」这三个字果真跳跃退出了,而这正强化了诗的意象。在此我并不想特别讨论视觉特效,我对此并不是很了解,而且诗人毕竟不是视觉艺术任务者,过度强调多介质效果,似乎有点儿喧宾夺主。我认为,利用计算机,诗人可以强化创作概念,更重要的是,用计算机来做比单纯的文字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讲座上周昌乐教授一再倡导“后时代的人文精神”,他希望通过此种方式告诉我们:“只有人文精神才是最高境界的精神”。多少年来,一直有人在问:“人类的能力最终会不会被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所替代?”周教授的讲座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阐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周教授此行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人文视角,让我们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在人文方面,计算机对真理描述、审美能力、主观体验等方面都有着难以逾越的局限:计算机“会写诗,却不会品诗”。计算机的思维无法超越逻辑,而人类精神往往是超逻辑的。“我们应该意识到,只有人文精神才是最高境界的精神,而科学作为人文的补充,应该与人文充分互补。”周昌乐教授的这句话让人感觉意味深长,他的讲座也让我受益匪浅,为我们打开了通向文学的另一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