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第七次专业指导讲座:浅谈性别意识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宣传中心 马学英    审稿:宣传中心 林羽喆    编辑:宣传中心 杨福仪    2014-11-18


 

摄影:宣传中心 林婷 孙馨子 

 

1117日上午8:00,汉语言文学第七次专业指导讲座在主楼群四号楼413教室举行。本场讲座围绕“建立性别意识”的主题展开,由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兼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林丹娅老师主讲。

 

“为什么有女性文学,而没有男性文学呢?”围绕这个问题,林丹娅老师向我们分享了她的看法。她认为在父权文化中,人们已经理所当然地认为一个国家的成就是以男性作为代表建立的。对此,她举出国足的例子,表示国人在90年代指责中国男足“不行”的时候,无视了中国女足已在奥运会获得银牌的事实。“香港媒体在香港回归之际对中国做了调查,对上述事件表达了不满,并因此认为中国人是愚昧的。”林老师从这个事例得出了中国人普遍缺乏“性别意识”的结论。

 

摄影:宣传中心 林婷 孙馨子 

 

而在举出上世纪的例子后,她又举出了现代的针对女性的辱骂事件:今年鲁迅文学奖评选过程中,著名诗人柳忠秧因被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指责贿赂该奖评委而与其掀开骂战。期间,柳忠秧怒言方方女士是中国文坛的“傻大姐”。林老师据此指出,即便是现代,社会上依旧有性别歧视的现象,也告知大家在生活中看待此类事件要以性别意识来分析问题:“人们常常在攻击其他女性的时候忘记自己也是从女人的肚子里出来,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的。”

 

“当你有性别意识的时候,你知道他说的话是不公正的,是不公平的。而你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你应该站出来,说:‘这是不对的’。”在谈到建立性别意识的时候,林老师用辩证的看法向我们传递了她的观点。随后她举出了她帮助就职于厦门实验小学的女学生解决工作中的有关烦恼,并传播“性别意识”的现实事例,以此告诉同学们要建立起性别意识,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女性,设身处地、辩证地看待各类问题。她还阐述了美国女权主义的发展历程,加深了同学们对性别意识的认识。

 

 

摄影:宣传中心 林婷 孙馨子

 

“林老师就像给我播下一个种子一样,就像启蒙一样,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种子吧!这些会让我以后对此去了解、探索。”讲座结束后,14中文的金爽同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