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第六场专业指导讲座:关于读书的道与器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马学英   审稿:张瑞珈  编辑:宣传中心 杨晶晶   2014-11-15


          

          

                                      摄影:许苹霞

1114日中午1230,由文传党支部举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第六场专业指导讲座在公共教学楼一号楼310举办,主讲人是人文与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副教授沈玲老师。讲座围绕“读书”展开。


沈玲老师首先询问在座同学对以往读书与学语文的看法,初步提出自觉读书的重要性。随后她在大屏幕上分享了她远在美国华盛顿的两位侄女传给她的照片,照片的内容是美国人在各个公共场所阅读的情景。以此为引,通过展示各国“全国国民阅读量”统计结果,比较得出“中国人缺乏阅读习惯”的结论,借此引起同学们对阅读的重视。


“灿烂千阳——曹文轩。”沈老师在讲到读书的益处时强调了这句话。“灿烂千阳”的意思是“一本书是一轮太阳,那么多读书便是享受千个太阳的阳光。”可见读书确实对人心有陶冶之用。


“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识人,识社会。”讲到为什么读书,沈老师提到读书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和认识社会,并建议同学在思考中读书。而讲到读什么时,沈老师告诉同学们要针对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展开阅读,还要学会选择书籍。


“那么读书怎么读?”沈老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善于读书以及善于选择好的书。她还提到要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式,如精读与略读的整合。此外,她提倡做读书笔记。“汉语言专业的同学最基本要做到对中国的文艺现象和语言现象做出研究,而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则要充实自己,即通过读书来掌握专业知识。”——这是她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


      

                                    摄影:许苹霞

“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综合到分化的过程。”沈老师如是说。其中,大学便是一个分化学习的阶段。据此,她反复讲了读书的益处,如提高写作能力,强化口才等实际用处。随后她列出了40本古代文学部分、60本现代文学部分、20本语言部分以及若干外国文学部分书籍的推荐目录,借此她又详细讲了读书的有关技巧。面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她提出“纵观通览先读史、能力提高读鉴赏、精华捷径读名著”等三条建议。而对不同题材文学的阅读,她又对小说、诗歌、散文等三种主要体裁的文学做了针对性指导,就拿阅读“散文”来说,她讲了“抓住文眼、理清线索”,“体会情意、展现意境”以及“分析语言、探讨写法”等三步方法,向同学们简单明了地传授了心得。另一方面,对于阅读语言学方面的著作,她建议同学们要夯实基础,并且通过联想去阅读,如思考国语与方言的联系或者中文和外语的联系。

   

讲座结束后小记者采访了13级中文的韩博纯同学,他的想法颇为特别:“沈玲老师介绍了很多书,就是觉得很多作者都很有自己的想法吧。对中文这边,主要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看这些作品,形成自己固有的思想体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