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讲座:感性理性,文人与诗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张瑞珈    摄影:庄俊豪    编辑:宣传中心 邱小凡    2014-10-21


   20日晚七点,由深圳大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客座教授沈金浩与广州大学教授、广东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吴晟于经管大楼#309教室为13级中文专业的同学带来一场关于文人性格,关于中国古诗的精彩讲座。除了各位同学到场,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也莅临现场,与同学们共享这场文化盛宴。

 

 

 

 

吴晟:关于古诗,关于理性

 

    “诗歌除了感悟、感性,还有理性的东西。如果违背物理,将受到读者的质疑。”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诗歌、戏曲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吴晟教授说出这句话之后稍作停顿,告诉在座的同学如果不追寻物理,过头就会失真,万物皆有尺度。而后他旁征博引,从古人对姑苏城夜半钟声的求证到《梅诗》中疏影横斜到底为何树的考究,展示了我国古人诗歌创作于鉴赏中对理性的追求。 

    

    围绕着古诗创作感性与理性的问题,除了“不叛物理”这一方面,吴晟教授还从“无理而妙”和“辩证物理”这两方面来阐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的交织以及辩证法的妙用。为何李白“白发三千丈”却无人觉得奇怪,为何杜甫“卷帘见白水”却觉得烦闷。这些诗中富有浪漫色彩的笔触与充满辩证意义的写法是除了追求理性之外文人感性的一面,这些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气息与人文情调。以此告诫在座的同学文学不仅要追寻理性,还要有非理性的想象与感性色彩。

 

 

沈金浩:百种性格百种诗

 

    而在中国文化诗学、宋元明清文学方面有深厚造诣的沈金浩教授,却指出影响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人性格。从对文人性格的研究来看性格对历史长河中文人雅士们的人生道路、诗歌创作以及诗歌的流传程度的影响。 

 

    《中山诗话》中两位不同性格的文人对琵琶行的不同理解。反映了文人们的性格不同,在诗歌创作中对于创作主体的感受也便不同。李商隐、骆宾王与虞世南都写过蝉,却因为不同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道路,所作的诗也是各有风味。李白性狂放不喜拘束,导致他最终放弃仕途,他的诗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在沈金浩教授眼中,诗歌受文人的文化性格与附加在其上的文学面貌所影响,因此文人性格的多样化造就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多样化。也提醒同学们,在研究文学时耀注重研究各种因素,避免扁平化。

 

    讲座的最后,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新春教授为本场讲座做最后的总结。苏院长认为,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旨在提高文化与人文修养的素质课是必须的。这也是今日邀请两位教授到此讲学的初衷,希望同学们不只是修习专业知识,更要像这两位出身学术名家的教授一样,从这些文人、这些诗歌中窥见意趣和作为一个中文人应有的气质与修养。希望在座的同学走出去都能是有着“一口妙语,一身儒雅,一手好字,一笔美文。”的中文人。

 

    这场关于文人与诗的文学盛宴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