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真正的新闻报道是怎样炼成的?在媒体与课堂差距有多远?...
“实习里受益最大的就是能经常跑现场。”第一个上台发言的学生代表,在厦门《海西晨报》的李奕萱介绍了自己“跑新闻”的经历。实习期间,她采写了黑车治理、暑期工纠纷、飞机航班延误等多条社会新闻。因为大都是去现场采访,“一线战斗”的经历让她感到课堂学习和实际应用的不同,“常常是想法很多,下笔的时候就遇到了问题,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另一方面是平时的练习、积累不够,在学校里也应该多进行实践。”
在《海峡导报》实习的刘洁源和于家齐,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实习体会。刘洁源对记者的严格要求、灵活采访记忆犹新,开始时经验不足,她往往要对同一条新闻多次补采访,有时还要去补拍些“示范照片”。说起采访筼筜湖儿童溺水的新闻,她说“那是第一次直面死亡”,因为死者家属很悲痛,记者和她选择了在一旁观察,通过外围采访获取信息。而参与了几组系列报道的于家齐分享说,系列报道让他看到了记者的报道策略的重要性,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足够的经验,才能把一些新闻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除了专业方面的经验,在新浪福建和《泉州晚报》先后实习了两个月的王艺兰,还分享了在实习中学到的为人处事的艺术,先对别人自我介绍、对每个人微笑、不要乱动办公室里其他人的东西等小技巧也让大家收益颇多。
在实习学生代表分享过经验之后,暑期实习指导教师吴珞、《海峡导报》要闻部主任肖国民先后上台发言,对同学们暑期实习的成果表示肯定,并对同学们在实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了解答。
据了解,暑期实习是我院新闻传播类学生教学计划中的一部分,2012级新闻学专业69名同学全部完成了本次实习。对于暑期实习的效果,新闻学专业辅导员林延贵老师用“成长、积累、前进”六个字来总结,“同学们经过实习,不仅提高了专业水平,心态也成熟了很多,暑期实习的经历,也能为确定接下来的人生方向提供不小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