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专业八个小组挺进福建省传播学年会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人文与传播学院 郭芸蕾 李嘉超    编辑:宣传中心 谢雯璟    2013-12-28


 

    “论坛无需拘泥于形式,需要的就是即兴碰撞。”1221日下午,福建省传播年会的“广告与文化创意产业”主题分论坛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举行。本场分论坛由厦门理工学院数字创意学院院长郭肖华和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文管学专业主任王乃考共同主持。厦门大学陈培爱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谭华孚教授、福州大学李琦教授、厦门理工学院、闽南师范大学、莆田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本场分论坛最大的亮点在于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3级学生现场分享他们的传统文化复兴设计方案,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的赞赏。

 

    “现在惠山泥人面临着后继无人、千篇一律、假货横行的生存困境,所以我们将着手的项目就是泥人王朝的重建。”马雨赉同学拿着创意惠山泥人样品,开始了她们小组的主题报告《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惠山泥人复兴策略》。接着,她又围绕名为“泥享坊”(预设品牌名)的惠山泥人文化园区的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二个发言的是蔡小悦同学,她提出了赋予肩膀戏“亲子活动”新内涵的创意方案。她认为,创意就是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处,使传统文化脱离一些窠臼,而他们小组的肩膀戏方案做的正是这点。

 

    李嘉超同学也代表“甲骨文创意家居”小组发表了个人观点,他提到:文化的传播能通过多种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原有的传播形式,更可以加强深度体验,使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接着,代表“乞巧节复活计划”小组发言的刘亚欣同学现场向大家介绍了象征爱意的“巧果”,她说:“我们小组主要是借巧果的美好寓意进而进行丰富包装和宣传,使乞巧节的传统文化能够在现代社会受到关注。”

 

    最后演讲的谢钦印同学带来了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山海经》创意方案,他的观点是:民族文化是草,动漫企业是牛,而消费者需要的是牛奶,怎样把草和牛奶结合起来做出消费者喜欢的牛奶,这就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做的。

 

    另外,中药文化复兴、贵州苗族刺绣复兴、东巴文时尚主题公园等三个创意小组也被收入了论文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上台发言,但也获得好评。

 

    同学们从甲骨文、山海经、肩膀戏等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从而构想出了创意方法甚至是产业模式,这场别开生面的分论坛赢得了在场所有嘉宾的赞赏和鼓励,郭肖华教授对这些同学的表现高度评价,“中国广告界泰斗”陈培爱教授更是表扬这些学生思维活跃、做事积极、很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