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宣传中心 吴育倩 摄影/陈舒婷 易欣 2013-12-25
潘新作学术报告:《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
1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互联网进入中国的这15年,却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传统媒体首当其冲。
三大传统媒体,广播、报纸、电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现在三大传统媒体中,广播业的日子是过得较为滋润的。潘老师他通过北京交通台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广播的不可替代性。
他列举《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公司收购、《新闻周刊》推出纸质版最后一期、《纽约时报》停印等事例和国内的报刊亭的现状,揭示了报纸的生存现状。面对“报纸会不会消亡”,这一问题,社会上有消亡论、奢侈论、易名论等说法,但潘老师的个人观点则认为“报纸是不会消亡的,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而报纸将由一种新的介质取代”。而且,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纸媒要比外国维护一段更长的时间。
潘新分析了《2013年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说明“不看电视族”的存在。随着智能电视的推出,不仅改变了电视的介质,而且实现了用户随时点看的主动功能。他提出“在越过互联网机顶盒的过渡期后,智能电视将成为家庭电视的主流。”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优秀人才投靠新东家,传统媒体风光不再。针对传统媒体的自我救赎这方面,潘老师认为深度报道是纸媒的取胜法宝、融合新媒体是电视突围之路、小众化传播让广播如虎添翼。自我救赎的路径有很多,但最应破解的是技术先导关。
在当今时代下,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下,传播类学生要不要学数据技术?如何处理专与全的关系?教师可否到媒体进行定期换岗培训?这些问题都值得人们去思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