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宁:记者要学会说“人”话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宣传中心  吴育倩    摄影:陈舒婷    2013-12-23     


闽南师范大学李晓宁教授。

 

  “你幸福吗”这是一个2012年在国庆长假央视记者走上街头逢人就问的调查,基于曾经热议的问题,闽南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李晓宁对此态度鲜明:记者命题误判。

  命题为什么会误判呢?李晓宁认为,这个问题的缘起是记者提问抓不住重点、击不中要害,所问问题不痛不痒。

  李李晓宁详细梳理了针对央视“你幸福吗”调查的回答,主要分五类:故意打岔,装聋作哑,闪烁其词,迟疑勉强和直接回答。而这些回答显然都与当时记者预想的答案相去甚远,在他看来,这不是受访者、老百姓的错,这是记者没做好应有的功课准备的结果。

  李晓进一步指出,记者对于答案与预想不一样而失望,是当初站在记者角度上既定答案,基于社会科学理念所致。这导致了记者“用功用力,然而实际的采访结果费力不讨好”。他认为,“你幸福吗”这个问题其实归于人文学科的领域,并不是社会学科的范畴。人是复杂的,情感、人、个性、艺术等没有一样性。“美,是没有等质等量的美”。他还引用了康德的“美不能用科学证明的,与事实无关的”,进一步说明了幸福没有一个共同性。他还强调幸福对于不同的人意味着这不同的东西。人文学科探讨的问题是具有特殊性、个别性、偶然性、不可复制性,所以关于问题的答案必然是五花八门、因人而异,而不应希望受访主体给出标准答案。

  “你幸福吗”这一问题是私人话语权力和空间的问题,而长期以来私人话语权利和空间被公共话语挤压和强行占有,导致一些人习惯用公共话语,而从不考虑私人性的话语。

  “媒体人在做传播时太专注于专业技术、技巧和技能等,导致了有新闻,缺少文化。”李教授希望记者不能只会说官话,要学会说“人话,把人文素质、文化底蕴纳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