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并收获着——访中文系老师孙园园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作者:三人行新闻工作室  黄凯娴    编辑:宣传中心  钟燕滨    2013-11-28


 

           人物名片:

    孙园园   女,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讲师,来自新疆,是中国传媒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论著有《语篇衔接与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等近十篇著作。曾在高校任教多年,主教语言类及对外汉语教学相关课程,2013年9月份入职嘉庚。

 

    11月13日上午10点,记者在主1#506B2的教师办公室里见到孙园园老师时,她正对着电脑忙着工作,聊到近12点时记者邀她共进午餐,孙老师婉言谢绝了:“午餐有人服务了。”后来记者了解到,提供这“服务”的是同为嘉庚学院老师的她的老公王世海。

 

    这学期,人文与传播学院新招了5名专任教师,其中有一对“夫妻档”就是孙园园和她的丈夫。

 

                        

“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毕业的孙老师不仅爱情圆满,而且丝毫也没有以往人们口中的“呆板,戴着厚厚的眼镜,一股俗女气”的女博士形象,相反,“她长发飘飘,笑容甜美,讲起话来很是亲切,典型的气质型美女!”2011级中文系的高雅君这样描述孙园园。

 

    1999年的夏天,和大多数考生一样,孙园园老师为上大学志愿的填报而心烦:是选择喜欢的专业还是热门专业?“数学是硬伤啊”,为此,她填报了英语专业和法学类专业,结果被调剂到中文系,从此与中文结缘。

 

    孙老师介绍说:因内高校中文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对老师的学位要求很高,非博不可。“读博是一条必经之路。”孙老师解释说,读博以后,确实给自己的教师职业带来很大的益处,因为,“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专业的方向一步步在细化,这样的细化能让我在教学上更专业地教授学生们知识。”

 

 

“至今没有到厦门好好逛过呢!”

 

    尽管非常喜好打羽毛球,但入职至今,孙园园老师一次也没有去过风雨球馆,“事情很多,感觉时间不够用,“连听歌的时间都没有”。因此,她现在常常是下半夜睡觉,早上6点半又起床,与孙老师同批进嘉庚学院的张帆说,有好几次上班的时候见到孙老师,一眼就看出她昨天晚上肯定又熬夜了,“第二天有早课,她又精神抖擞地来了。”

 

    从学院网的总课程表中记者查到,孙园园老师担任古代汉语、写作基础、大学语文和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四门课程的教学。虽然已有高校的执教经验,但来到嘉庚后孙老师还是重头备课,“有些课程之前没有上过,即使有上过的,教材不同,大纲也不同,都要重新备课”。

 

    这学期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学生要撰写毕业论文,孙老师也担任了论文的指导老师,加上前一段参加校庆、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等工作,孙老师忙得不亦乐乎,“连周末也是工作时间。”对此,她还有点小小的抱怨:“来嘉庚学院这么久了,除了例行公事去厦门外,至今还没有好好去逛过呢!”

 

 

“那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没教过语言类的人总觉得给外国人教汉语是很小儿科的东西。”孙园园老师说,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语言本体的功底,还有教学功底以及熟知一门媒介语言等等。在给外籍学生上课中,比如说时态助词“了”,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什么时候可用可不用,在单句与篇章中有哪些不同等,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既需要老师的语言功底,能够从语言现象中总结出规律,又需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片面性地教给学生是不行的。”

 

    据悉,孙老师给欧美、日韩学生上过汉语课,“欧美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回答问题也比较大胆。而日韩的学生相对会腼腆些,需要多些鼓励和调动。”孙老师表示:“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学到技能,我也能不断改善教学中的问题,积累经验。”

 

    曾经有个学生,因为宿舍矛盾向她咨询什么叫做“成熟”,孙老师告诉她:“每个人都会遇到矛盾,遇到困难,用最好的心态去对待,就是一种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