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语文”的思想碰撞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宣传中心 吴育倩    审稿:陈庭钰    编辑:宣传中心 李倩倩    2013-11-19


 
    近段时间以来,在全国各高校中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三年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其为“高四语文”;在人文课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媒体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而仅在各高校较为“流行”的《大学语文》教程就有数百种之多。这些使大学语文面临一些问题和引发人们的一些思考。
 
 
    在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举办之际,宣传中心特约记者对几位教授进行了现场采访,以下为采访报道内容。

 

    赵世举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从事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修辞学、训诂学、语言学史、语用学、汉字与中国文化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同时又长期在系、院、校兼任行政工作,为两届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了方便记录,本报=K,赵世举教授=赵)

 

    K:对于“大学语文”尴尬现实,你怎么看待?如何化解这个尴尬?

   

    赵:我认为国家有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进行号召,但力度还可以再加强。由于学生在大学前接受的是硬性语文教学,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的延续,对此产生厌倦心理。而课程目前在更新、下马,同时社会也在密切关注着。而“标本兼治”正是应对这个尴尬的措施。

 

    K:你认为“标本兼治”这一管用措施应如何落实?

   

    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落实:一是国家可以加大对大学语文的关注,重视“大学语文”,支持“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二是学生自己应主动正确认识“大学语文”,了解它的重要性;三是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申小龙是文化语言学创始人之一,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理论语文学研究主任。著有《中国句型文化》等专著20部;主编有《新文化古代汉语》等高校教材3部、“中国文化语言学”等丛书3套、《当代中国语言学论纲》等论集5部。(申小龙教授=申)

 

     K:如今汉语收到网络语言的影响,汉语美感变得越来越差,你觉得大学生应如何拓展自身“大学语文”的汉字思维?

   

    申:正在人生重要的成长阶段的大学生,离不开健康情感的滋润,离不开美感的陶冶,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对于拓展“大学语文”的汉字思维,我认为老师是最重要的,这个过程要有专业老师的引导,老师担任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K:针对“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视角,对于教师有什么建议,让他们能更好引导学生了解这一视角?

   

    申:首先任教大学语文的老师必须得要专业,因为如果让不是大学语文专业的老师任教,他自身都对大学语文没全面的了解,也没对这个传授大学语文的工作有充分的激情,这就难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去学习。其次,大学语文教师是教师,也是语文学科的专家,作为专家,其专业素质从知识结构讲,对语文所涉及的各学科知识的积累要广博,因此老师必须要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沈阳是南京大学沈阳教授,长江学者,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沈)

   

    K:由于网络用语的盛行,针对“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面临的问题和思考,你对如今的学生有什么希望和要求?

   

    沈:有些网络用词,你不能定义为它绝对错误,也不能片面地杜绝它的使用。由于网络用语的盛行,社会上出现语言使用混乱的情况。网络用语中一大堆的“被动句”用法,不能简单以“不规范”的“病句”来无视它的存在,要努力纠正。对于网络用词,必须有个度。学生应有意识地重视现代汉语标准语,语音有规范。

 

    K:你怎么看待目前语言文字面临的尴尬现实?

   

    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的学习在大学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生也愿意花时间花经历去攻克英语。但自己的母语有时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难免是新时期语言文字有失规范,这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因此专业老师重视自身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

 

    还采访了来自台湾中央大学的李淑萍教授(李淑萍教授=李)

   

    K:台湾高校国文教学中,有没有组织什么活动来让同学们重视国文(即为国学和语文)?

   

    李:例如我们会有书评比赛,不管有没有意愿,让大家都来参加,因为有些自愿做的人,原本的文字书写已经听好的,那些没兴趣的人才是需要去写的人。

 

    K:台湾中央大学与嘉庚学院交流情况是怎么样的?

   

    李:之前的互访是加深对嘉庚学院的认识,在交流上,人认识很重要,因此台湾中央大学曾举办研讨会,有邀请嘉庚学院的人来交流。而台湾中央大学的文学院的院长十分支持这种文学交流,有利于了解不同学校的不同做法。往后两校会有更多的交流活动,互相促进。

 

    大学语文是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大学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于知识层面,有利与学生继续拓展知识视野,进一步开掘认知潜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性。于精神层面,有利于学生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大学语文将会逐渐化解尴尬,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