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人:宣传中心朱婷 审稿人:洪雅辉 编辑:宣传中心 李倩倩 2013-11-19
第四场研讨会一开始,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苏新春院长对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的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次编写的教材,相对于从03年开始用的厦门大学中文系编写的教材来说有所改进。“对于全校同学都按照中文系的培养模式是不合适的。我发现在评教结果中,能打动同学的是让他们体会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不是具体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技能的填补。”除了题解注释,更加重视了联系思考。前面的引导帮助同学们进入课文,后面的则是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发挥。“赏析方面做的比较多。我们要求老师努力把文章写得美一点,在不成熟的时候可以放一放不要赶,酝酿成了以后可以一气呵成,所以我们的老师都是认真完成的。”
而对于“系别专业不同大学语文教材的侧重点也应有所区分”这一观点,清华大学出版社编辑王巧珍发表了看法:“学中文出身的人容易将课本做成文学史。其实大学语文课本应是情感的交流,应该激发学生感受人生的美,激发正能量。苏院长的团队是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工作十分严谨,有清华这种工科学校严谨的风气。”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教授朱晓慧教授还谈到了关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另外一个问题——大学语文退出人大课堂。“这件事情引起了很大争议,却也是好事。没有声音是最可怕的,至少这件事引起了广泛关注。”
来自宁波大学红鹰学院人文学院的何二元教授在研讨会的后半部分提到了十年前讨论到关于大学语文的两个关键词——“尴尬”、“边缘化”。“在自空乏的情况下向教育部去呼吁关注,这是无依据的。”他在本次研讨中重新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想内转”、“正能量”。希望教师能够充实自我,在媒体面前不是一味诉苦而是传递更多正面的东西。苏院长也认为,去年会长对于同行处境用“悲壮”一词概括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用积极地态度去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最后,复旦大学的申小龙教授强调,要想更好地发挥作用,大学应该派更好的老师来做。并且应该重视方言和民间文化,用语言的人文性去打动学生。
“大学语文确实遇到些问题,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学生不太喜欢。像刚刚提出的,需要改进,注重方言等方面,都十分值得借鉴。”研讨会结束后,南京大学的沈阳教授接受了采访,表达了对于大学语文教育现状的看法和对本场讨论会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