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郑育琛 2013年3月20日
“新的《大学语文读本》启用后,在课程体系上,需要重新调整脉络”,“每个篇目的解析要建立在对文本背景的深刻剖析上”……3月19日上午,在经管楼6楼的教师活动室,大学语文教研室的老师在这里召开大学语文的教学研讨会。
本学期伊始,由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专业教师编撰的《大学语文读本》正式启用,新教材区别于以往以“文学史”为纲的大学语文体系设计,而以“自然神韵”、“精致器物”、“两情相依”、“家国情思”、“理想希望”、“礼仪天下”、“仁者之道”、“萌动青春”、“幽默人生”9个主题,把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课程体系中,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选修,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情操。要到达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任课教师不仅能编撰出教材,更要用好教材。
研讨会上,与会老师交流了在新教材使用上的困惑、心得。有的老师提出,如何处理新教材和旧教材的有效衔接是目前备课中的难点,有的老师则表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通识课,如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体现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的内质,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有的老师则建议,新教材的使用一定要备足“功课”,特别是在每篇文章的题解部分,一定要把作品还原到创作的背景中,才能给让学生更好驾驭作品的寓意……老师们的讨论非常热烈。
《大学语文读本》的主编苏新春在广泛听取教师们的意见后,提出上好大学语文课的若干建议,他特别指出,上好一门新课程,需要一个磨合期,要不停的反思、反馈,然后在修正、调整,才能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苏新春表示,“这样的研讨还要不定期的开展,希望老师们认真思考、总结,我院大学语文教研组将适时推动大学语文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届时邀请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一同探讨,让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真正成为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经典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