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很嗨 收获很多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实习很嗨 收获很多
——新闻学专业举行中期实习总结交流会

9月25日,新闻专业2012年度中期实习总结与经验交流会在公1#208教室举行。图为会后老师与部分学生合影。(摄影 林亮)
9月25日上午,新闻学专业在公教#208教室举行中期实习总结交流会,总结2012年暑假中期实习成果并进行现场经验交流。专业主任肖飞、辅导员林延贵、教务秘书孙海岛、新闻专业全体专任教师和2011级、2012级新闻专业的同学出席。
会上,林英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2010级中期实习的基本情况。林老师说,中期实习是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理解消化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学以致用的有效方式。暑期实习过程中,同学们跑现场,“做监控”,从采访到写作,从编辑到发行,亲身体会了新闻产品的生产流程。不少同学都发表了实习作品,积累了宝贵的从业经验,同学们的优异表现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肯定与好评。高洋洋、黄恺婕、陈子楠、闭一菲、范方雨、陈淇淇、谢琼等同学表现突出,实习成绩为优秀。部分优秀实习生在会上做了典型发言。
2010级新闻专业高洋洋的实习单位是福建日报社,身为文传院新闻中心干部,虽经历无数次采访,但真正在报社真刀真枪地做新闻还是让她备感新奇。她说,做好前期准备,满怀激情地投入工作,强烈的责任感和百倍的努力,这些一个都不能少。通过实习增强了自己新闻敏感,也提高了自己的沟通能力。
黄恺婕同学差不多将整个暑假都“送”给了厦门日报社。谈到实习感受,她简单而兴奋地总结为两个字——“很嗨”。“最重要的是主动,抱着学习的心态”,她认为责任感、激情和练就一手好文笔对于记者来说非常重要。要用最大的热情去了解你生活的城市,怀着真挚的情感去贴近百姓生活,这些才是媒体人最可珍视的信息宝藏。当然,培养良好的人脉关系和卓越的新闻策划能力也会为你的采访写作提供强大支持。她还建议同学们平时多做“媒介监控”,善于运用多种渠道获取新闻线索,积累素材,培养新闻敏感。
与前两位同学不同,陈子楠同学在《海峡导报》的实习生活一开始就遭遇了种种无奈:无聊,无事可做,与集体格格不入。不过,在自己不懈努力下逐渐找到了感觉,进入了状态。他以一次突发事故的采访经历为例,生动描述了作为一名记者在职业要求与社会道德交锋时所感受到的煎熬与困惑,他关于当代媒体人的社会责任的思考也颇有见地。
在交流互动环节,易欣老师就陈子楠同学提到的新闻伦理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易老师认为新闻职业要求和社会道德从本质上说并不矛盾,记者首先是人,其次才是职业传播者,普通人应有的道德规范记者也要遵守,如怜悯、恻隐、善恶、是非。但记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不能被个人情感所困,要力避“感情用事”,以求客观报道。当职业要求与社会道德发生碰撞时,记者先在社会道德层面力所能及地履行完所有义务,然后为媒体尽职尽责。河南电视台的曹爱文,株洲电视台的欧东阳,四川电视台的陈晓莉,他们在关键时刻把社会道德放在首位,也很好地履行了职业职责,被人们赞为“最美记者”。
随后同学们还就如何尽快熟悉新闻采写和怎样客观认识自己等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新闻专业主任肖飞老师作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大家在中期实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鼓励大家多思考,多观察,多动手,他为同学们的成长与进步感到欣慰。肖老师还通报了近期的学术讲座安排情况。(文/章翌 图/林亮)
陈子楠幽默笑谈实习之初的无奈,扣问记者职业道德与伦理。(摄影 林亮)
林延贵老师有感而发,诉说辅导员工作的酸甜苦辣。(摄影 林亮)
看到同学们的一步步成长,肖飞老师很欣慰。(摄影 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