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3月30日下午14点30分,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教授应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邀请,在公共教学楼一号楼208教室举行了题为“语法差异的中西文化视角”的学术讲座。
申小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现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理论语言学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句型文化》、《文化语言学》、《申小龙自选集》、《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文集》(英文版)等。主编高校教材《新文化古代汉语》、《语言学纲要》等。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讲座开始,申小龙教授引用西方语言学著作《语言论》中的具体言论,并结合林语堂等著名学者的观点,向同学们介绍了中西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巨大差异,进而提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方法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应有自己的研究方式”的观点。同时通过前北大校长陈寅恪出“孙行者”考题的例子,向同学们介绍了中文语法不同于西方的“耦合”思维方式,让同学们对中西语法的差异有了初步的理解。
之后,他通过一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碰到的翻译问题,进一步向同学们阐述了中西语法上的差异,从而引申出中西文化差异。申小龙教授表示:“从语法中可以看出,中国语言表达讲求灵活,注重语境与言外之意;而西方语言表达注重形式,重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总而言之,中文的语言表达注重“听者”,即对语言的领悟,而西方语言注重“说者”,即语言的精确度。
最后,申小龙教授总结出这样的观点:从中西语法差异中看出中西文化差异,即中国人注重综合性思维,善于感性认识,主张人与世界合而为一,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而西方人注重分析思维,善于理性认识,即将人与世界分开,用理性分析的方式认识世界。
千里迢迢来到嘉庚,他给我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讲座,他为我们剖析了中西语法的不同之处,他让我们了解了中西方语法不同之中的共通,这是一场免费的视听盛宴,却让我们感悟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