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场实践周讲座 分析城市气候与媒体性格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一号米养百号人。”主持人潘新老师用一句闽南俗语作为本次讲座的开场。同样的米养出不同性格的人,同理,媒体也有着各自的性格。
7月8日,由海峡导报社区新闻中心主任洪瑞鳞老师为我系学子带来主题为《城市气候与媒体性格》的第二场实践周讲座。
洪瑞鳞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广州报业“大三国”《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小三国”《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新快报》。并且分析了《都市快报》及《羊城地铁报》、《I时代》、《北京娱乐信报》等地铁报各自的特色和媒体性格。
他总结,媒体处理同一条新闻的方式是有区别的,有些区别甚至很大;媒体是有性格的,这个性格是多方面的,有些受总编辑性格的影响。
之后,他把媒体按城市气候分成了四类。第一类,如北京、上海、广州,它们是中国三大媒体中心城市,它们媒介的新闻都是立足全国视角,且更倾向于与世界报业主流接轨。洪老师还分别分析了北京媒体的“王者之气”,上海媒体的“小资气息”及广州媒体的“大鸣大放”。第二类,如武汉、长沙、重庆等火炉城市,洪老师认为,这些城市天气暴热,媒体性格也较火爆,批评报道相对火爆。第三类是如青岛、大连、厦门等海岛城市,天气温和,媒体性格也比较温和,有种温馨的人文情怀。第四类则是如苏州、杭州等江南水乡型城市,整体媒体比较秀气,板式清秀,内容文雅,正如它们的口号“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给你一份好看的报纸”。
最后,洪老师还补充了几点媒体产品的定位:面对现如今“媒体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传播碎片化”的状况,“分众”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光靠几篇新闻打天下的年代已经过去”。
在余下的时间里,同学们积极提问。当被问到洪老师本人喜欢哪一型的媒体性格时,他回答道,温和和火爆他都可以接受,他还打趣道,温和的江南水乡型报刊,正如出门前妻子温馨的叮咛;而喜欢尖锐的火爆风格的报刊就像男孩子喜欢看打架。关于新闻理想和现实状况的矛盾,洪老师说,同学们有新闻理想是很好的,在中国新闻体制限制、报刊同质化严重、记者竞争日趋激烈等现状下,它是让记者坚持下去的动力。他还预测,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兴起,未来“纸媒体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