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专家与中文系学子共聚一堂——探讨语言学发展与人才培养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11月24日,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锟、中山大学肖贤彬教授、渤海大学夏中华教授三位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应系主任苏新春教授邀请,与中文系师生共聚一堂,开展了一次主题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与大学语言人才的培养”的座谈会。

“三个结合”和“三项任务”
三位专家分别对本次座谈会的主题发表了个人见解。
首先发言的是王铁锟司长,作为教育部主管语言文字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王司长提出了应用语言学的“三个结合”和“三项任务”。“三个结合”即与教育、文化、信息化的结合。王司长指出,目前中国的应用语言学在这“三个结合”上已有了显著进展,虽然“前途是光明”,但“道路却是曲折的”:当前,应用语言学面临着“三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尽快落实,即解决语言不规范现象、保护语言资源和维护语言权利。王司长强调,“三项任务”都是常规、长久的工作,需要有效、持久地进行下去。而对于“语言人才的培养”,王司长鼓励在座同学要热爱语言学研究工作,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关注语言生活。
肖贤彬教授则是主要针对语言学研究和学习作了发言。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值得代代相传,国人目前的理论需要加快进步的步伐,形成自己的体系。“语言人才的培养”方面,他说,同学们更需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肖教授还结合平时自己教育学生与子女的经验,向同学们传授了一些生活中的语言技巧。
夏中华教授非常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自称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会上,夏教授提出了一个同学们都很关心、也非常现实的问题:本科后,大家能够做什么?对此,他提供了两个参考出路:一个是考研,他鼓励并且欢迎同学们加入语言学研究的行列;另一个是找工作,夏教授指出,根据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考研并不一定是最佳选择。如果同学们遇到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应立即抓住机会,可以考虑先上岗,后考研,以此解决个人出路问题。

在实践中完善理论
三位专家发言结束后,座谈会进入了互动环节,在座同学积极踊跃地向专家专家们提问。
有同学问到如何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语言人才培养的方向,王司长给予了回答,还对之前夏中华教授的发言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当前就业紧缩,应以找到好工作为重,并且,不论是考研或是找工作,同学们都要关注现实,不可一头扎在书斋里做研究。
中文系同学一直很关注对外汉语的学习和研究,互动环节中,有同学问到,对外汉语在读研时学习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学习为更佳?肖贤彬教授认为,在本科阶段,是语言人才或文学人才都还难以定性。若想深入研究,最好考取研究生,并且关键还要考虑自己是否具有就业能力。王司长还就此问题作了补充,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应把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如何将课堂上的学习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有同学问。王铁锟司长认为,这二者并不矛盾。本科生应打好理论的基础,并且同时可以参加一些实践,在实践中完善自身理论知识。
座谈会最后,系主任苏新春教授发言总结了举办此次座谈会的目的,即为中文系同学提供一个了解课堂和书本之外的关于“语言学研究”的平台,希望能够把同学们培养成为心系“语言学社会生活”,心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语言学研究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