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立峰:关于新闻教育的思考——学科入门指导讲座第五场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不要忽视文史哲的学习,要有传统文化的积淀。”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主任阎立峰的一次演讲,为我们全面概括新闻教学的模式,剖析了学好新闻所要具备的素质。11月21日上午10:00,我系第五场学科入门指导讲座在主楼群3号楼小报告厅举行,由我系系主任朱健强副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阎副主任就提出现在的我们要调整新闻观念。就从当代新闻历史来看,当今有三种新闻教育模式,英国和日本的师傅带徒弟式,美国的实用式,还有中国的文学化。针对于中国的新闻教育,当代的新闻人要具备“四能”:脑袋能想,耳朵能听,脚能走,手能写。他表示,关于新闻教育的思考——博雅或职业、通识或专业。孔子曰:“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博雅就是为了寻求完整的人格,通识就是为了寻求完整的知识。

当代的新闻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对此问题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有博雅之德,就是对人性本身的理解。其次,要有通识之才,就如孔子所说,一事不知,儒之耻也。总要“什么事情都知道一些,有一件事知道更多一些”。再次,要以语言为本。他特别提出对广电的学生来说语言思维更为重要,不要单单对摄影机器充满兴趣。最后一点是新闻敏感,要培养新闻价值的观念。

学新闻要不断开拓视野,当今的媒体喜欢招聘有专业背景的新闻人,如经济学、文学等。多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样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帮助。在此阎副主任推荐了两本书籍:《现代汉语》和《经济思维》。而在学习上,他要求我们能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变与不变(采、写、编、评)。不变的是传统观念如道德观和价值观。第二,实务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实务有采、写、编、评、摄影等,而实务需要靠理论来支撑。
讲座的最后,大家踊跃提问,提出新闻传播系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怎样读书等问题,阎副主任热情而又详细地回答了大家的问题。系主任朱健强副教授最后总结:“这次讲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也指明了大学四年的未来之路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