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系学生作品《致艾丽丝》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在2008年第六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颁奖典礼上,我系04级广告学专业的李洵带着他导演的作品《致艾丽丝》,步入了颁奖大会的殿堂。在此次盛会上,福建省共入围了两部作品,而《致艾丽丝》其中唯一一部入围最佳剧情片奖的作品。
20080528122815851.jpg

  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大赛汇聚了全球优秀的大学生华语影视作品,是大学生对话和讨论,开拓国际视野的平台。来自各国电影学院的教授,电影界著名导演、制片及编剧组成的陪审团,使大赛更加专业化和国际化。

  李洵与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的缘分开始于大赛第五届颁奖典礼。那时的李洵仅仅作为一名参观者来到颁奖现场,“看了许多港台及全球大学生的获奖作品后,我决定未来的拍摄将以这些国际上的优秀作品为标准,给自己定高目标,设高要求,全力以赴。”

  16分钟的短片《致艾丽丝》从07年4月便开始策划。李洵说,策划影片的初衷是希望能用视听语言来阐释深奥难懂的哲学语言。剧组倾注4个多月的心血,克服资金不足,天气闷热、道具不完备等困难,对整部片子不断加工完善。其中,后期剪辑在整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为达到影片中绚烂梦幻的效果,李洵在剪辑技巧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除了请教同学老师,自己也不断摸索学习。最近,他又独自探索出了新的剪辑方法,研究出新技巧后,他颇有成就感,称自己是“以剪辑为乐趣的男人。”

  摄像师尧奚丰认为“这部片子是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晶。”为了使作品更加专业化,剧组成员一起克服了种种困难。“我们曾经为了一个镜头布景的设置,请了漳州、厦门的许多专业朋友帮忙,仅仅一个镜头,我们花了500多元。”李洵回忆起拍摄时的酸甜苦辣,“那时的天气很闷热,剧组每个人都很辛苦,资金又是个问题,但得到了许多朋友帮助,比如工艺美院的朋友。”

  片子的很多灵感来源于实践中的探索,“最初片子的剧本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后来我们去鼓浪屿踩点后,发现了那个旧的游乐场,才突发灵感做了很大的变动,大家非常兴奋。”副导演伍婧琳说,“很开心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我们走到了一起并且为之奋斗,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也终于有了回报,入围比赛对于我们是最大的肯定与鼓励。” 
附:剧情简介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我看我自己”的故事。 一切源于一个反复出现的梦境,现实中的艾丽丝以梦为灵感画画,再以画为线索寻找梦境,近而发掘出深藏于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艾丽丝。《致艾丽丝》的创作初衷源于对弗洛伊德有关人格结构理论的思考,当被压抑在意识之外的艾丽丝开始寻求突破口时,女主角艾丽丝的整个人格结构开始松动并渐渐趋于不平衡。 同时在以梦境和画交织在一起的镜像世界里,艾丽丝也在进一步寻求对自己的认同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