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独立创作——记香港浸会大学陈贝妮硕士讲座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我国平均每年产出约200部电影,其中大部分都为独立创作电影。然而最后进入电影院放映的不过几部,那么剩余电影的出路又在哪呢?”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当今同学们对于“电影独立创作”的思考。
提出上述问题的即香港浸会大学导演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分校陈贝妮老师。28号晚7点,在人文楼A#504讨论教室里,陈贝妮老师正与新闻传播系的大三学生就“电影的独立制作” 进行温馨谈话式讲座。在场的还有本系专职教师方志鑫。
“国内独立创作的电影,无非两个出路:一是参加国际上的规模大小不同的影展,以争取海外的版权;二是通过国内央视电影频道的平台,以获得DVD生产商的青睐。”陈贝妮老师指出,“所有的技术设备的差异、宣传力度的不足,说到底就是资金的问题。”电影的独立创作虽不是一条可以扬帆万里的道路,但仍然有很多人热衷于它。陈老师回忆说:“刚到浸会时,我很难理解那里学生对于电影的热血沸腾……”
在场热爱电影的同学提出了“该如何拍好短片”的问题。“多看,多拍”是陈贝妮老师简单却实际的回答。不断地看、不断地拍才能摸出路子。“当时我一年就看了一千多部电影,平均一天三部。”陈老师如是说。
会上,老师为减轻同学对毕业后的疑惑,为在场同学分别分析了国内大陆、香港、国外的行业情况及值得选择的读研的学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
此外,陈贝妮老师还展示了三部香港浸会大学学生的毕业作品,场上同学都不禁为其鼓掌。讲座结束后,有的同学还意犹未尽,向陈贝妮老师询问了联系方式,以方便日后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