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名嘴王志:永远有“下一个”在等我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王志 曾在《东方之子》、《新闻调查》栏目中任记者和主持人,现为《面对面》栏目记者、主持人和制片人。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先后荣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最高荣誉——金话筒奖,2004年获最佳电视专访主持人称号。

                                                                         91_1.jpg
       “厦门是我最喜欢的城市,厦门不仅属于你们,我也可以做厦门人。”昨日在与厦门新闻工作者和厦大师生面对面时,央视名嘴王志一开场就展现出自己的说话风格。
 
    守住底线 

         如果你把记者当作自己的事业而非职业,那么你就能坚守道德的底线,自觉自愿地去遵守。 
       “干记者这行不容易,记者表面上拥有的是鲜花和掌声,但其实背后有很多难处,不仅要遭遇身体上的疲劳和艰苦,更难的是要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 
        王志说,一次他和摄制组去某省调查当地的一些问题,到达后前后来了三支队伍“接待”。一是当地政府欢迎央视记者前来检查工作,另一支是悄然出现在他们居住宾馆前后的一些人在监视,第三支则是公关队伍,阻挠节目的播出。正因为“新闻调查”的名气大、影响力大,在采访中遇到的阻力也就更大。 
        说到诱惑,王志自爆这样一段经历:他曾在调查一起逃税案时,被人带到三层门后的一间卧室,对方给他一个信封说给兄弟们买茶喝,里面装了约3万—4万港币。王志坦言,自己虽然坚决地拒绝这笔钱,但其实也经历了快速的思考过程。 
       “如果这笔钱不是3万元,而是30万元,300万元,3亿元呢?要知道,这些钱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王志说,如果你把记者当作自己的事业而非职业,那么你就能坚守道德的底线,自觉自愿地去遵守。
 
    选择自己最热爱的 

       永远在出发,永远在路上,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要问什么,永远有“下一个”在等待着我。这就是新闻的魅力。 
       王志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硕士,毕业时他面对从政、从商、出国、入高校等多种选择,然而他选择了当时并不吃香的记者职业。 
     “如果不是真心热爱新闻工作,肯定坚持不了17年。”王志说自己也困惑过,动摇过,但记者这个职业对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当他已在湖南电视台过上安逸的生活后,他却为了理想到北京做了一名“北漂”,和白岩松等人开始制作“东方时空”节目,没有户口和社保,没有正式编制,也不知道节目到底能否成功。在“东方之子”已经打响后,他又不满足于与社会名流对话,离开了栏目,参与到新筹备的“新闻调查”栏目,对各类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次调查。 
    “永远在出发,永远在路上,不知道下一个问题要问什么,永远有‘下一个’在等待着我。”王志说,这就是新闻的魅力。 
    2003年“非典”发生时,王志主持的《面对面》栏目邀约采访对象对话,听取社会各界对抗击“非典”的所思所想;深入“抗非”第一线,直视疫区所发生的一切。王志说,自己是因报道“非典”而出名的,但要知道,在这之前自己已在央视做了十年记者。 

    追求责任与使命 

        做一名合格的记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心态。有机会要抓住,没有机会就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 
      “记者是社会航船上的瞭望者”,王志说,记者没有大小之分,只有境界格调上的区别。身为央视名嘴,王志认为地方媒体和央视媒体一样,只要用心,都能做出好新闻。他说,厦门在海峡两岸关系中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只要用心,厦门记者一定能出好新闻。 
        王志曾在“非典”发生时与传染过多人的“毒王”握手吃饭;进入高度危险的隔离区,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近距离接触……做这些,是为了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真正地深入一线。 
        王志说,做一名合格的记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心态。成名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宠辱不惊”,有机会要抓住,没有机会就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入眼”,新闻眼光要独到;“入脑”,面对表象要去伪存真;“入心”,在新闻采访中也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 
       “来吧,当一个好记者,做这个职业真的很幸福。你能在这里体会到别人几辈子都体会不到的经历。”王志富有激情的结尾赢得学子们的掌声,学生们纷纷找他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