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佳教授——汉语方言的一条南北分界线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7


撰稿:宣传中心 梁智欢    编辑:宣传中心 魏爱晶    2013-10-21


 

    1021日上午800-1000,在公共教学楼一号208室,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张维佳教授做了题为“汉语方言的一条南北分界线——汉语卷舌音类的共现与共变”的讲座,讲述了方言的演变。5位厦门大学的博士生和人文与传播学院13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一同听讲。

   

    讲座之前,张教授对嘉庚十年校庆表示祝贺,并赞叹嘉庚是他见过最美丽的学校之一。首先,张教授先介绍了什么是卷舌音和卷舌音的共现。他表示卷舌音出现的频率低,方言是一起出现的但是有南北差异,北方卷舌南方则相反。接着张教授用汉语方言“儿”读音的地理分布和“儿化”及其后缀读音地理分布两张地图直观反映各个地区的不同。提到卷舌音的共变,张教授说这受历史变迁和地理特征的影响造成了南北和不同地区的差异。另外,对于特殊现象张教授也予以解释,例如东北地区与北方的差异是因为东北地区开发晚。张教授还补充到卷舌音在辅音和元音上的分布不同,可能是晚近形成的。

   

    讲座后有学生提出问题:方言是否会因为推广普通话而消失?张教授则从国家政治学、地理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和法理依据四个方面详细回答。他表示,普通话是国家形成和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像国歌一样必不可少,学习普通话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做的事。

   

    通过这场讲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对方言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明白了语言研究要用发展演变的方法,这在其他学科上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