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探究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近日,我系03级中文系的林祺同学写了一篇中型论文,题为《“网络语言非象形文字说”初探》,我系系主任苏新春老师对这篇论文给予了充分地肯定,而且我系优秀教师陈明娥老师觉得林祺同学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向她提出的部分问题是可以商榷的,还可以在独立成篇,比如
1、既然现在有些人不把网络中存在的一些形式作为语言形式看待,甚至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临时性的,形体多变而灵活的,亟需规范的,所以最好不要把网络语言中的符号称之为文字。
2、语言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符号系统,其重要的社会职能是一种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而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其实两者都是符号,只不过从共时角度上看,文字表达信息的方式是通过特定语言符号作为中介而实现的,文字符号(视觉符号)和语言符号(听觉符号)恰好又具有了某种对应性而已。但从历时角度看,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从而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但也有的学者认为,人类语言是和图画文字相伴而生的,语言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中产生的壁画有直接的联系。文字的产生也有它的根本动因,所以好象不能单纯理解为记事?
3、至于“文字有哪些特征”,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4、图画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符号的特征不明显。而当这些图画性的文字具有了相对固定的形体,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并跟语言符号联系起来时,才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有的学者在论述文字的起源时,为了阐述记事图画与图画文字的区别,把“图画文字”与“原始的象形文字”混同。但这仅是从起源是来说的,这里的“原始象形文字”(譬如巴图文)与后来“成熟的象形文字”(譬如中国的甲骨文)有明显的区别。笼统地说,“图画文字”文字进一步发展,才成为“象形文字”。
5、“句意字”这个术语也是比较新鲜的,最近几年很多学者赞成这种分法。即把文字分为五种类型:句意字、表词字、词素字、音节字、语音字(音素字)。但我认为你没有必要与网络符号相对应。“句意字”就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相当于句子的意思)的字。
6、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早期汉字,象形文字的形体与它所表示的事物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而汉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即使一些早期的象形文字也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文字学界为突出汉字的表意性,称之为表意文字。有时候表意文字不仅包括象形文字,还包括会意字。
据了解,林祺同学的论文是在参考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和王仁湘主编,郑若葵编著的《解字说文》这两本书写成的,在论文中运用了最新的理论概念“句意字”、“表词字”去分析网络符号,以及受到《文学概论》、《欧美文学史》这两门课的启发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提出了“简约思想”等论点。下面附上这篇论文。
“网络符号非象形文字说”初探
03级中文系林祺
摘要:
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在形体和表意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本文试图从二者定义、形体特征、表意功能、历史渊源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突显各自特征,由此来界定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关系。
关键字:网络符号;象形文字。
正文
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一种新兴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正以其特殊的形式影响着人们在网络间的交流。而作为网络语言组成部分的网络符号,正扮演着人们在网络间交流的“新角色”,也正因为其形式的特殊,一些学者认为网络符号是象形文字在信息化新时期的新发展。为此,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关系变得尤为特殊。
网络符号是否是文字?
对于网络符号和象形文字的关系,我们必须弄懂几个概念。第一,什么是网络符号?网络符号其实是网络语言中的一部分,它形体较为灵活,具有临时性,并不依托现代汉语的文字作为载体,用以键盘上的字母或符号作为组合素材来传递所表达的信息。例如:“^o^”、“-_-#”、“: )”、“: (”、“T_T”等。“文字,是人类社会的记录和交际工具,是记录语言、记录文化的符号体系,是书写的符号系统,是社会性的符号体系,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1][①]从文字的定义可以发现,文字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体系,它具有社会的约定俗成性。荀子在他的《正名篇》中说过:“名无故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谊,异于约则谓之不宜。”不仅语言是如此,文字也一样。约定俗成使文字具有了普遍性,使之能在一个共有的文字体系内准确地传递信息。网络符号虽然与文字一样具有了表达信息的能力,但是它缺少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性,更确切地说是它还未被社会所普遍接受。可能在一些群体当中,它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约定俗成,但只这是小范围的,与文字具有的约定俗成性相去甚远。而且,网络符号自身具有不稳定性,它可能随着一时的兴起而被广泛使用,也可能随着新符号的出现而从此消亡。当然,一些文字也是会消亡的,但是,文字的消亡是具有历时性的,而网络符号的消亡则是一种共时性消亡。
那么,假设网络符号具有了如同文字一般的约定俗成性,那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之为文字了吗?其实并不是。就如同“交通指示牌”一样,人类社会赋予了他们约定俗成性,让所有的社会成员都接受了“交通指示牌”所要传达的信息。但是,“交通指示牌”并不是文字,因为它不是一种符号系统。网络符号也是相同的道理,他们仅具有单一性,不可能像文字一样具有线条性。在符号与符号之间没有语法结构的联系,因此也就不能形成一个符号系统,他们所要表达的意义只能依托于一个单独的符号来表达。“文字是一种符号系统”还体现在符号的组合上。例如汉字,汉字可以利用已有的既定文字通过适当改变创造出一个新的汉字,就像“青”、“清”、“請”。“清”与“請”是在“青”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网络符号则不具有这种再造性,符号与符号之间不存在历史渊源关系。
与此同时,“文字还是有声言语的补充性交际手段”。它说明了文字是一种形、音、义的结合体。每个字不仅有固定的形体和意义,还有一个或多个的语音与其相匹配,而这点在网络符号中就不可能出现。网络符号仅有一定的形体和固定的意义,由于其使用环境的特殊,它并不需要通过语音进行表达,它的任务仅是通过在屏幕上的显示来传递信息。因此,形体成为网络符号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虽然网络符号和文字一样都是符号,都具有传达信息的能力,但它始终不是文字。既然它连文字都不是,当然也就谈不上是象形文字了。
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形体分析
之所以有学者认为网络符号是象形文字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其最主要原因是他们都通过图画性较强的符号形体来表意。其实,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他们的形体具有很大的区别性,是两类完全不同的符号。
首先我们来看看网络符号。从网络符号的定义可以知道,网络符号是运用键盘上的字母或符号而组成的。在网络符号这一大类里,我们通过形体的方向把它分成两类。一类是形体横向的符号,例如:“:-)”、“:~)”、“:-\”、“|-P”、“:-\”等;另一类是形体纵向的符号,例如:“*o*”、“+_+”、“=_=^”、“e_e”,他们占所调查对象的比例大约分别是78% 和22%。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横向的网络符号居多。这主要还是因为横向符号的创造空间比纵向符号大得多,而这主要是受几个主要创造符号的形体方向所影响,例如:“:”、“(”、“)”等。下面,我们再看一组符号成分比例的数据。我们按网络符号构成元素在键盘上的位置把它分成四类,分别是:特殊符号键(包括括号、单位符号、运算符号、感叹号);字母;数字;标点(主要是逗号、句号、顿号、分号、大于号、小于号、问号)。(这些网络符号主要是通过网络搜索,论坛记录,聊天记录所获得,共110个。)
项目 | 特殊符号键 | 字母 | 数字 | 标点 |
使用个数 | 107 | 36 | 7 | 91 |
百分比(总数110个) | 97.2% | 32.7% | 6.3% | 82.7% |
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网络符号的组成成分中特殊符号键最多,占到97.2%,数字键最少只有6.3%,而标点和字母位居二三位。特殊符号键与数字键的使用率会如此悬殊,主要还是因为其符号形体的特性所决定。在通常的输入过程中,数字键的输入效率是比特殊符号键高得多的,特殊符号键输入必须通过组合键来实现(即Shift+特殊符号键),而数字键可直接输入。而之所以特殊符号键所占比例之大,是因为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特殊符号比其他符号更具个性(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率较少),且载意能力比其他符号强。在极度强调资源的网络环境中,人们更喜欢“成本”较大(输入时间较多)的功能键,可以说明它是“物有所值”,它的个性及表意功能远远超越了其他符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象形文字的形体特征。象形文字是从图画符号发展而来的,因此具有极强的图画性。它并不像网络符号的形体受键盘的制约,它主要是由线条组成,因此就具有了比网络符号大得多的形体创造自由度。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象形文字的习得性和表意性,象形文字在形体上往往突出被表意物的某一特征。例如“羊”,主要是突出它的两个角;“月”,主要突出它的月牙状;“水”,主要通过线条的弯曲和长短来突出它的流动性。而这种突出特征的形体特点在网络符号里就不是特别明显,网络符号往往是通过整体的形状来表意,例如“:)”,如果少了顿号“:”或后括号“)”,它可能就只是普通的标点符号了,丧失了表达“高兴”的意义。
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表意功能对比
这里所谓的表意功能,是指符号在传递信息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我们知道一个字可能有许多义项。例如“日”字:①太阳。②白天,跟“夜”相反。③天,一昼夜。④时候。⑤指日本国。它共有五个义项。而其实在最初造字的时候就只有第一个义项“太阳”,其他义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赋予的,这点在象形文字尤为突出。现在的网络符号和起初的象形文字十分相似,表达的意义十分确切,往往只具有一个义项。例如“T_T”,就像是一个孩子双眼流泪,所以它就只表示“哭”这个义项。“?_?”,两颗眼睛是问号,所以表示极度地茫然。但网络符号又与起初的象形文字有所不同。象形文字在最初造字的时候虽然只有一个义项,但往往是指一个实物。例如:“日”、“水”、“月”、“羊”等。而网络符号则不是,如“-_-#”表示一种无奈,用网络语言说是“无语”。“^o^”表示高兴。“: (”则表示生气。他们所赋涵的意义一般都是指一种情绪或状态,而并非如同象形文字指一种确切的实物。
其次,网络符号和象形文字的表意功能区别还在于其是否具有语素义。我们知道,当一个字或多个字组成一个词的时候,这里面的字可能就具有了一个义项或一个语素义。例如:“往日”,这里的“日”就具有一个义项,指时候。而“日子”里的“日”就具有了语素义,指天的意思。上面我们讲过,网络符号和象形文字一样都具有义项。如果说义项还不能从表意功能上清楚地区分网络符号和象形文字的组合能力的话,那么语素义则是一个直接的体现。语素义是建立在一个词里面来分析的,既然网络符号之间不能通过语法规则组合在一起,那么它自然就不可能具有语素义。网络符号语素义的缺失,是其与象形文字在表意功能上最大的区别。
既然网络符号在组合能力上先天缺失,那是不是它的表意能力就比象形文字差呢?其实不然,网络符号在表意能力上也有自己的特色。现阶段的网络符号就如同起初的象形文字,图画性较强,或许对于现在的规范汉字而言有些原始成分存在,但不可否认,它有较强的习得性和直观的表意能力。对于经过演变发展后的象形文字,我们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其意思,而网络符号对于其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其形状就可以略知一二。例如:“@_@”,眼睛外多了两个圆圈,酷似一张戴眼镜的孩子脸,大概就可以猜出是“近视”的意思。又如“$_$”,双眼都是美元的单位符号“$”,就可以得知大概是说见钱眼开的意思。像这样的例子很多。网络符号在表意功能上还有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具有“句意字”和“表词字”的混合性特征。我们知道,“句意字”和“表词字”是文字体系中五种类型其中的两种,网络符号不是文字,本不该和“句意字”和“表词字”扯上关系,但为了说明网络符号的表意功能,我们还是以“句意字”和“表词字”为例来加以说明。“句意字是以特定的图形符号表达一句话或多句话信息的图形文字形式,这种图形符号通常很难分解出单个的字词。”“表词字是用来表达单个词的书写符号,是以词或最简单的词组的形状出现的言语的独立语义单位。”[2][②]从两者的定义可以发现,一个是表达整句话或多句话的意思,一个是表达一个词的意思。在文字体系中是不可能有两者兼备的文字,但不是文字的网络符号却具备了文字所不能同时拥有的两种文字特征。网络符号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既可以表达一个词的意义,也可以表达一句话或多句话的意义。举个例子,以下是网友在聊天过程中的一句话:“他无情地伤害了我,我所能做的,只有T_T”,从这里我们就不难发现,“T_T”在此处就如同一个动词,“哭”的意思。再看一个例子:“T_T 你快帮偶吧,求求你了~~”,这里显然就不能把它理解成一个词,而应该理解成一个句子:“我好难过,好伤心啊。”像这样的表意功能很多网络符号都具有。它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而进行灵活的使用,有时是一个词,有时则是一个句子。
上面我们谈到网络符号和起初的象形文字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依靠图形来表意。那图形带给网络符号和象形文字的载意能力是否是一样的呢?其实不一样。象形文字的图形都是依靠现实中的实物而进行一定程度的描摹,从而直观地体现意义。对于现实中的实物,例如像“太阳”、“月亮”、“水”、“羊”、“牛”等,造字的人为了增强象形文字的习得性和表意性,都尽可能地让象形文字真实地反映出原来的实物特征,因此在造字的过程中就不可能有感情色彩的融入,只有客观地反映出原来的事物才能取得约定俗成的共识。而网络符号则不一样,因为网络语言是建立在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基础之上,只有当现代汉语不能满足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使用的时候才会出现新的网络语言,因此对于网络中的一般表达,可能普通文字就足以胜任,但如果想要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达到较为真实的交流效果,可能在创造符号的时候就需要加入很强的感情色彩,由此来增强网络符号的表意能力,使之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达到较大的信息承载量。例如:“^_^”表示的仅是一般的高兴,而“\(^o^)/”表示的高兴程度可能就不是“^_^”所能表达的,这两个符号之所以会让人们产生不一样的意义理解,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它们在创造符号过程中所含感情色彩的多寡。“\(^o^)/”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不仅仅是文字所表达的“高兴”一词,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个符号了解到对方感情的强烈程度。而文字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可能就需要更多的手段和资源,例如采用修辞手法或一段话的描写。
探寻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历史渊源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受社会许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受社会关于书面记录和交流需求以及文字承载量的制约。相较其他两项,书面记录可能是促成文字产生最为直接的原因。因为不管是从人类最早的结绳记事法还是契刻记事法和画图记事法中,都可以看出人类在文明的萌芽阶段对记录的强烈需求。纵观文字的发展演进,它从最为原始的记事方法,发展成图画符号,再由图画符号直接蜕变到象形文字,继而从象形文字逐渐向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发展。在这整个发展过程中,象形文字的直接蜕变是一个质的飞跃,也是从象形文字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字。可以说,象形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一种本能地系统性地创造。
相较于象形文字,网络符号的出现反映出了人类交流的新需求。当然,这样新的需求是建立在现代文字体系不能满足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发展和科学发达程度也是象形文字产生时所难以企及的。在这个时代,完善的文字体系本该满足人类的交流需求,但随着网络的出现,文字的不适应性逐步地显现出来,因此也催生了网络符号这一新鲜事物。网络符号不仅能在较为有限的网络资源里达到普通文字所不能达到的信息承载量,更可以在一个虚拟的世界突出个性。也是由于人们想在这个彼此都不认识的世界里突显自己,才有了源源不断的网络符号出现。而这一点也使网络符号具有了临时性。可能当一个网友创造出一个网络符号,但由于它缺少一定的交流度,可能在一两天内就会自动消失,也可能当其他人创造出一个更富有个性、更美观的符号,且满足交流的需要,它可能就会很快地替代原有的符号。笔者在中国最大的猫扑论坛作过一个调查,2005年1月份已出现的网络符号在现在论坛的出现率几乎为零。[3][③]由此也可以看出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发展特点,一个是历时性的发展,可能需要几百年,几千年的时间;一个则是共时发展,从诞生到消亡可能仅仅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天的时间。
网络符号在现今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个极其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从符号向图画的转型。通过对几个大型论坛和聊天记录的调查发现,使用网络符号的人数正在减少,人们更乐意使用图片。上面我们讲过,象形文字是从图画符号发展而来的,按文字的发展历史来说,这一个演变过程是一种进步,那网络符号向图画的转型是不是一种倒退呢?现在人们在网络上为了时间的节约,为了个性的突出,用最为原始的键盘符号来做网络符号的素材,而一般的键盘仅有108个键,剔除功能键后仅有47个,从创造性的角度来说,这47个键作为创造素材是十分有限的。而随着网络使用人群的不断壮大,加入符号创造人群的增多,这47个键自然满足不了创造人群的要求。我们再回头去看看象形文字的最初创造过程。象形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它是用线条作为构字的素材,而线条长短、弯曲,可谓无穷无尽,因此象形文字的最初创造并没有任何的创造性上的制约。从二者在这方面的对比也可以说明网络符号与象形文字的整体寿命为何差距甚大。网络符号向图画的转变还有另外一个客观原因。网络符号的创造和使用都是建立在网络和计算机的基础之上,当使用环境和使用工具发展后,自然也会影响到网络符号的命运。现在IT界的发展是按月来计算的,硬件软件不断更新,网络使用人群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也在不断提高,原来许多复杂的软件变得平易近人,可能仅需要数小时的学习就可以掌握一种软件的使用。而这自然也对网络符号的创造注入了新鲜的成分。许多人不必再盯着键盘来创造,他们可以轻松地使用画图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来达到甚至超越网络符号的信息承载量和视觉冲击。而许多聊天软件和网络论坛的功能升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在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聊天软件腾迅QQ,就拥有自定义表情功能,使用者可以把图片自定义为表情,替代原有的网络符号使用。
其实,网络符号向图片发展的内在原因还得从现今人类思想的潮流去深究。画图文字到象形文字的发展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逐步成熟,在此时的人类社会已经需要规范化来促进文明的发展。但当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规范化可能就会扼杀掉一些原有自然的事物,其中也包括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在网络这个缺少规范化的虚拟世界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自由。在这个交流过程中,人们为了使交流自由度的最大化,自然不会把生动的信息一直依托于具有局限性的网络符号身上。人们需要的是一种信息量更大,视觉冲击更强烈,个性化更为突出的信息载体,而在现在电脑技术背景下的图片恰恰满足了这些特性,自然而然也就成为网络符号的替代者。其次,现在的人类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正在追求一种“简约思想”,无论是家居、服饰,还是电视、电影,乃至生活方式,无不淋漓地体现这种简约风格。而这也是人类在现今审美疲劳后的人性复归。复杂的信息载体已不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人们需要的是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以人类最为基本的感官去接受无需解密的信息载体,由此来达到交流的“简约思想”。
结语
网络符号作为人类交流史上的匆匆过客,可能与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象形文字相比不值得一谈。但就其在现今社会的出现还是引来了许多人的关注,毕竟从这位“匆匆过客”的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当今文字体系的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预见了文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致谢:
感谢厦门大学中文系苏新春教授、陈明娥老师、李焱老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卜祥忠老师,在平日里对本人的辛勤教授,以及在完成此论文时给予的指导和启发。
Web Symbol and Hieroglyph
Abstract: Web symbol and hieroglyph both carry a certain degree of fuzziness in form and ideograph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raw a comparison between Web symbol and hieroglyph from the aspects of their definitions, modal characteristics, ideographic functions and historical origins so as to find their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define their relationship.
key words: web symbol;hieroglyph.
参考书目:
1、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63年。
2、 王仁湘主编郑若葵编著《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3、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 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简介:
林祺,男,(1984—),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中文系2003级本科在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