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环境对语言的影响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指导老师】:苏新春
【摘要】:对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而造成的族群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的研究。
【关键词】:移民 客家人 客家话 马普研究会 地理环境 《世界语言地图集》
今年暑假,我在实习期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安置在福建宁德七都、霞浦等地的重庆市奉节县万胜乡和三江乡三峡库区移民64户328人,于2001年8月31日起在此已经生活了五年有余。虽然他们现在的日常生活用语仍然以四川话为主,但他们语音中的福建地方口音日益加重,而出生在福建的移民的第二代现在正在逐渐地成长,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现在能说两种语言,即四川方言和福建方言,移民中在七都出生的小孩现在的口音已和福建本地人无异,总之,这些移民进入福建后,受到福建语言文化的影响是很明显且深刻的。
例如,现在移民中有人的发音,尤其是在七都镇和宁德市区开“水煮活鱼”和“口袋鸭”等川菜馆的移民的发音,已经没有了翘舌和平舌的分别,发【z】、【c】、【s】和【zh】、【ch】、【sh】音的分别已经不大,前鼻韵【n】混为后鼻韵【ng】,韵头也和原来四川话有区别。原先四川人的发音习惯带有尾音,现在这一现象也在逐渐消失。
词汇方面,四川话中,父亲念做“大”,而移民也已经逐渐接受了闽东方言中对父亲称做“侬父”的叫法,其他如“娃子”、“苞米”的叫法也逐渐消失了。
甚至就连语速方面,四川话发音时语速较为迟缓,而福建地方方言存在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发音时语速很快。现在移民的发音较刚迁移来时,已经明显加快了许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样是从外地入闽的客家人,最早的在唐代即迁入福建。如生活在福建连城及长汀的客家人,在福建已经繁衍了上千年有余,但是他们总体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却未发生很大的改变,仍然和千年前一致。客家方言因此也被称为中国语言的“活化石”。这一现象与四川移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此,我们又能做何解释呢?
先从客家人和客家文化说起,“客家”,是对古时候从中原等地为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政治迫害而南迁的族群的统称。这些南迁后的客家人,广泛地分布在南方各个省内,一部分融进了当地的土著,但大部分的客家人,因为好的土地已经被人所占据,加上当地政府和土著的排挤,只能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如福建闽西等地,而且在传统观念的影响和自保的目的下,客家人往往是聚群而居,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村落和客家土楼,因此,客家人与外界的交流是很少的,受到外界文化冲击的影响也较小,客观程度上保护了他们语言文化的特点和风格,使之上千年未发生过很大的改变。
从东晋到唐末,前后五六白年间,大规模的中原汉人入闽有过三次。客家方言直到现在还保留有很多的古音和古词,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例如客家方言将“筷子”念成“箸”,将“月亮”念成“乌亮”,这些词现在都只能在古籍中找到了。而且客家方言的发音仍以三声为主,语音上和南方方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对而言更接近北方方言。
而现在移民们的情况和千年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地方政府的安排下,他们多与和当地的百姓混居,共住一村,共耕一田,有的甚至和当地的居民通婚。
居住在七都镇长宁新村的三峡移民,为谋生计,在当地从事餐饮业的有8户50人,从事运输业的4户15人,外出广东、福州、宁德城区等地务工的有35人。移民村饮食店、卡拉OK厅、南杂店等店铺达20多家,移民自创的“水煮活鱼”、“口袋鸭”等川菜闻名远近,移民村可称得上“水煮活鱼”一条街,吸引了众多人慕名前来。
在这种情况下,移民与当地人的接触十分地频繁,在许多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福建地方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人现在接受了福建的地方特色节日和禁忌礼仪,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移民只有学习福建地方方言的发音和特点,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活。
不仅仅是在福建,在其他接纳了三峡移民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移民日益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原来他们繁衍的土地给他们留下的印记正在不断地消退。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
德国马普研究会的语言学专家综合了世界上数千个有关人类语言的专项研究成果,绘制了由142张彩色地图组成的“世界语言结构图集”,从这份地图上,他们发现,语言的结构特点受到地理的制约程度要比人们设想的大地多,在图集上,语言的地理分布特点一目了然,例如,有OE和VE字母组成的语言几乎都出现在欧亚大陆的北部,而不会出现在喜马拉雅山以南,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各种语言在“家谱”上是否有联系,某种语言在结构特点上总是与其在地域上相邻的语言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印地语从“家谱”上和欧洲的日尔曼语和斯拉夫语有联系,均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的印欧语系原有的原始母语上,但是印地语却同与自己毫不“沾亲”的泰米尔语等在结构上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由此可见,地域环境对语言的影响是十分明显且巨大的。不同的地域环境,对各个文化聚落间可能产生促进交流的效果,也可能起到阻碍交流的作用。在地理上交往不受阻隔或受到阻隔很小的地区,不同的文化聚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往往往十分的频繁,文化相融的趋势十分的明显,语言间的差距较小,比如地处长江上游的重庆奉节和地处长江下游的武昌,两地虽然相隔万里,但是由于长江的沟通,两个地方交往十分频繁,两个地方的老百姓的口音惊人地相似;而位于起伏的丘陵中的福建地区,因为交通的严重闭塞,有时候相隔一座山或是一条河,住在对面的人说什么话你就听不懂了。语言上的混乱给福建人的交往带来了极大的障碍,而这也正是普通话在福建这个南方省份推广十分顺利的原因所在。
地域上的特点还使全球形成了几个不同的文化圈和语言带,不同文化圈间的边缘往往以自然的大山脉或是海洋为界限,如大西洋、太平洋和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等,而这些地理上的分隔也使世界上的不同民族产生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系统。
现在,随着交通的日益发达以及世界各地之间往来的频繁,地理因素对语言及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退居次位,但是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将是影响一个地区语言及文化的主要因素。在未来的时期,同一地区不同的族群间在地理环境的作用下,将不断地相互渗透和融合,最终形成新的、具有其特色的方言和文化。
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 高等教育出版社
《英雄无语》 军事出版社 项小米
《人民日报》 2005年8月3日 第七版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 商务印书馆 李如龙
《福建文化系列:福建方言》 福建人民出版社 李如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