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的“孩子”们的一封信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亲爱的同学们:

  我之所以用“孩子”这样一个词来称呼你们,是有缘由的。

  因为我的儿子也是在读的大三学生,他是你们的同龄人,而我和你们的父辈正好也是同龄人。所以,当去年我第一次走上嘉庚讲台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把你们幻化成我的孩子。只是担心不知你们是否能够接受我?

  一年过去了,当我看到有的同学在评教栏里为我写下“爸爸式的老师”这几个字时,我感到莫大的欣慰!世上的老师有千千种,我只独爱这一种!

  当学院约我写篇教学心得的时候,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就是用写信这种方法和你们——我亲爱的“孩子”们说说心里话。

  你知道吗?当我们在校道里、在食堂里相遇的时候,你的那一声:“老师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无限的满足。就如父母听到儿女的一声呼唤忘却一天的辛苦一般。我不会忘记第一个学期炎热的一天,我在南区食堂打饭,李延雷同学塞给我的那瓶冰镇矿泉水。那一刻,我体验到了孩子长大懂得体恤父母的那种温暖。

  因为把你们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就有了“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俗念”:上课迟到我会无情记上旷课,因为我想让你们从现在起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提问时你坐在原位我会要求你站起来,因为我想让你懂得学会尊重别人;

  采访写稿我要求你们必须在当天零点之前给我发稿,因为只有这样你们才会成为“快枪手”的记者;

  人际关系课我要你们写写舍友发现他的优点,因为将来的职场与人为善关乎你的生存。

  ……

  我知道,中国父母的这种传统观念会使两代人增加不少的压力和矛盾。我也清楚,被我记旷课的同学可能会耿耿于怀,超过零点交稿的人可能会觉得何必这样较真。可现实是,逼到尽头人变样:从此他有事一定会请假,从此他准时发稿。

  当孙茜同学在中央电视台实习,短短二个月在《新闻联播》发稿11条;当《今天你读书了吗?》、《我好喜欢它!》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优秀奖;当你们的新闻习作挂到我的博客引来《厦门晚报》记者的关注;当易习玮同学把赞美送给舍友换来良好互动效应……这一切,就如我的儿子告诉我——他成了入党积极分子、他拿了奖学金、他参加了两岸校园歌手赛……一样,让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我要感谢你们!亲爱的“孩子”们!

  感谢林书源!他是新闻学05级的同学,在博客里他写过这样一段话:“大学三年,唯一没有逃过的就是潘老师的课!”我自知我是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和本事让所有的学生都不逃课,我也知道这是你对我的一种偏爱。可你知道吗?就是你的这句话让我满足了好久!老师也是人,也需要推动的力量!正是有你们的认可,我才不断激励自己一定要做得更好!

  感谢吴建飞!他是英语系的同学,却利用空余时间旁听了我一个学期的课。他说,他一方面学好本专业英语,一方面要尽力掌握新闻采写,将来的志向是当一个英语记者。从传统理念上说,你是我的学生,但从精神层面上看,你是我的老师!从你身上我看到了只要肯努力,奇迹会发生!有你的榜样我会走得更快!

  感谢邹浩!他是这学期我在院里开设的公选课的同学。他在交给我的作业里附上这样一段话:“您改变了我对选修课就是混学分,学不到东西的看法。如果能让我再选一次,我一定第一个选潘老师的课!”读着这段文字,我有受宠若惊之感觉!但也正是你的这段话,让我更加审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对得起这份职业!

  还要感谢一位不想署名的同学!那天晚上你打通了我的手机,说了你与现男友的状况,把你的担心、你的困惑、你的痛苦全都告诉我,听着你的诉说,我真的感觉电话的那一端分明就是我的“女儿”!正是这份亲情般的信赖,鞭策着我:当好“爸爸式的老师”!

  ……

  这次能第二次获得优秀教学奖也是与你们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需要感谢的很多很多,短短一封信容纳不了我对你们的感激之情。

  有人说,大学对你们来说,是一个由“生理成人”蜕变成“精神成人”的洗礼。而对我来说,这份职业将会是我职业生涯中一个新的起点,我也将会在这片“文化净土”里,提升自己、净化自己、纯粹自己。

  让我们共勉!

  最后祝福
“孩子”们快乐平安!
你们的“老家长”:潘新
2007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