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花,结了果,文传院就是一把火!

撰稿: 编辑: 发布时间: 2016-11-16


 

一、来龙去脉,步步生花

 

 话说2003年,还在漳州府大径村地界挥手规划未来的苏新春苏教授领军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最早7个系中的“语言与信息传播系”任首任系主任时,他怎么也没料到,此后的六年在他眼前的广袤海蛎滩涂前将会上演的是几番风雨分分合合。当年创办语言与信息传播系,正值嘉庚学院创办之时,开设的专业有中文和广告二个专业。2004年,依托厦门大学广告学专业强大的学界背景,嘉庚学院将语言与信息传播系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中文系和新闻传播系,旨将新闻传播学做强做大。中文系仍由苏新春教授领衔,成为嘉庚学院有着最好的师资结构的教学团队。新闻传播系则由原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朱健强副教授担任,当年即新增新闻学专业,2005年又首招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在朱健强主任的统帅下,也逐渐成为嘉庚学院的大系之一。

 

苏新春教授还未曾料到,到了20091218日前,为了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实现人文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同时,也是为嘉庚学院的分院改革探索一条新路,嘉庚学院决定将两系合二为一,重组人文与传播学院。已经彼此路人甲路人乙千多个日子的中文系和新闻系又手牵手回到了来时的路,而他又一次的成为这两双手的牵引者,他以他的魅力成为两系联姻的大家长,担任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兼顾着同时成长同样让他骄傲的两系。

 

“中文将努力完成从重道到道器兼具的转变,新闻则要在重术与重技的同时更多地培育自己的质美。” 到了20111218的今天——人文与传播学院2周年的日子,才忽然发现其实作为其中一份子的我时时回忆着苏院长在建院之初的愿景,且以此来衡量我们的得失功过,来衡量我们的参与感与幸福感,“大台小台,圆台方台,舞台戏台……希望看到更多同学的矫健身影,秀出更美丽的精彩。”

 

人文与传播学院的组建目标是:打造嘉庚学院第一个“实体院”,做强做大人文学科。其愿景是建成一个有实力、有特色、广受社会好评的文传学院。

 

两年来:

人文与传播学院,打造了嘉庚学院第一个“实体院”;

人文与传播学院,占据着嘉庚学院近三分之二的教研项目工程;

人文与传播学院,赛事获奖丰厚已经成为口口相传的不争事实!

 

 

二、传道授业,事事关心

 

凡成事业必先成就人事。人文与传播学院拥有一支颇受好评的教学和管理队伍。

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是,更新观念的西方式快节奏管理方式带动了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队伍的成长,我们的教师队伍配合教务、行政管理人员组建起来了分院第一届院务委员会。这一届院务委员会8位成员,以苏新春苏院长为核心,下由院长助理潘新、四位专业主任——汉语言文学专业朱盈蓓、广播电视新闻学张树华、新闻学肖飞、广告学朱莉、一位教学秘书沈顺玉和一位行政秘书兼辅导员郑育琛组成,在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工作、实践与就业、教务系统、学生工作、对外交流等各环节展开工作,和分院所有的老师和行政人员一起,心怀理想、虽新手上岗暗自忐忑,却豪气万丈,在摸爬滚打中探索“实体院”概念。

 

我们所理解的实体院,首先就是打破原有系科差别,以专业为口进行专业建设,这样更能促进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在将来的开展。在教学上,四个专业各自为阵又互为依附,合并而相融,优势互补。

 

一是师资队伍的整合,打破专业桎梏,同时在四个专业开设相近课程,如《美学原理》、《新媒介研究》;或从本专业必修课中挑选适合其他专业学生修习并获得素质提升的课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其他三个专业同学开设的《文学经典作品研读》,新闻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开设的《事务策划》、《书刊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学》等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其他三个专业同学开设的影视作品鉴赏等课程,这些课程补充和完善了各专业自身的专业设置,同时也扩大了同学们的专业视野,增加了教师队伍的效能。

 

二是教研工作的丰收,合作并进,团队力量大大增强。人文与传播学院刚成立的第一年,就已经有《应用语言学》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称号;《欧美文学史》获首批学院双语示范课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还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第六批特色专业建设点”。第二年,更增添了省级教学团队《应用语言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传播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语文》、《现代汉语》,苏新春院长获得了“福建省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这些成果显示着人文与传播学院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在嘉庚学院,这样的质量工程数量在2011年年末的统计中竟占了全院质量工程数量的三分之二多!

 

我们也提出“人人有事做,事事人关心”的工作风格,在教师队伍中根据每位老师的才能、性格、兴趣和发展方向,不仅规划了相关的教研方向,提供了相应的项目建设、精品课程等讯息,下达和督促了相关教研任务,而且发挥了老师们的才干,配合院务委员会在各方面为分院,为教师自己,更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工作天地。在过去的两年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卜祥忠老师、郭庆财老师担任着语言教研组和文学教研组的负责人,陈晓霞老师为本专业甚至学院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劳心劳力,亢巧霞老师组织全院公选课大学语文数次教研活动提出教学改革意见,杜晶晶老师对语言实验室的精心呵护细心管理,后期入职的庄清华、袁碧霞等老师迅速适应团队适应嘉庚模式,更适应了和嘉庚学子咱们人文与传播学院学子的相处,获得了同事和同学们的喜爱。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许由文老师熬夜撰写我分院办公分区方案,带领该专业的其他老师在树华主任奔忙于海峡两岸时任劳任怨组织团队工作,随后又接替了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的树华老师担任主任一职;林筠老师是分院党支书,在群众与党员同志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和睦共进关系;方志鑫老师作为工会主席受到同事们一致推崇,组织多次活动联系起分院四个专业同事的爱心、信心和决心;播音主持课程主讲的邓葳老师温柔贤淑专业技能优秀,深得民心。新闻学的吴珞老师不仅是同学心目中的好老师,更是新老师的贴心领路人,数次担任指导教师以老带新让新入职同事能更快适应教学工作;易欣老师在专业行政琐事上给予了肖飞主任大力支持。广告学的陈东兴老师配合朱莉主任的事事详尽风格,扎扎实实打好了广告专业这两年来的基础。其他年轻老师们,如沉着的何竞平老师、可爱的林英老师、娴静的谢婧老师、独特的李华老师、干练的黎卉莉老师等,以及才入职的尚光一老师、王乃考老师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沈玲老师等都为这个才2周岁的年轻而富于希望的团队带来了新的元素和生机,也带来了更多成长的机会。

 

 

三、道器相长,悟性兼具

苏新春院长提到的“道”是成人之道、事业之道、为人之道、学理之道,是内化的精髓;而“器”是行事之器、专业之技能、处世之方式、生存之外显,是可视化的形在。如能将外在的“器”运用到熟练,展示内在“道”的领会和悟性,则就可以将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最为本真的“气质”显现出来了。

 

两年来,我们人文与传播学院以文学、影视、摄影、公关礼仪、美学鉴赏、社会及文化研究等各类课程、活动为全院各个专业培养着同学们的人文素养,而我们的教师与同学们也毫不松懈的以各种方式展示着我们的“气质”。

 

我们引领教学科研从外走进人文与传播学院,承办了大型的学术会议如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中国语言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9)(下编)”厦门审稿会。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王铁琨,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规范协调处处长陈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语言研究所所长、有声媒体语言分中心主任侯敏,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主任苏新春等11位专家出席了审稿会。两年内,我们请到了北京广播学院杜青老师为我们开设短学期课程、请到了上海交通大学陈挥教授、厦门大学吴在庆教授、杨春时教授、陈培爱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家卢新华等名家名流,还请来香港资深新闻人郭庆忠、马德里大学Marilia Resende博士等境外专家到人文与传播学院为我们开设讲座。

 

除了“请进来”,我们也“走出去”,拓展人文与传播学院声誉。教师队伍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在学术核心期刊如《厦门大学学报》、《当代电影》、《现代广告》等刊物上刊登;苏新春院长连续5年来以“对外汉语教材用字用词调查”、“基础教育语文教材用字用词调查”、“基础教育历史地理教材用字用词调查”、“基础教育生字教学调查”、“基于国家语委‘通用语料库’之上的汉语义频词库的开发”等科研成果被教育部语信司采用。同时,苏院长的“海外汉语教材用字用词调查”也获批15万元的教育部语信司委托课题、“海峡两岸当代汉语词汇对比研究”获批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教师在苏院带动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除朱盈蓓老师参与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左翼戏剧研究”、潘新老师参与漳州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漳州市文化产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外,袁碧霞、庄清华两位老师入职半年后即申报省级青年基金项目和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成功,行政秘书兼辅导员郑育琛老师的厦门市三爱课题也成功获批。 

 

教师们还积极拓展学术空间,外出或接受培训或参与学术会议,尤其是青年教师们,在如福建省语言学会年会、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纪念汤显祖诞辰4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建省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广播电视学研究会2010年会、福建省传播学年会等会议上发表论文和进行专题报告,良好的展示了一只具有较高修养和辉煌前景的年轻教学队伍的风采。

同时,我们的实践性实验室数量在2年内达到了7个,我们拥有着多功能编辑实验室、小演播厅、录音棚、线性编辑室、非线性编辑室、非线性编辑工作室、应用语言学实验室等专业化、较全面的实践操作空间,仪器设配等器材数量达到了502/件,而总体投入资金也增长到了324.2万元。被外界传得沸沸扬扬“贵族化”的苹果机房就是咱们文传院人人有份儿用的编辑工作室而已。

 

两年以来,我们的实践基地达到了24个,为同学们提供了厦门大学附属中学、南方报业集团、厦门卫视、闽南日报、漳州电视台、厦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公司、快乐学习集团、厦门大学附属小学、翔安区区政府、马洋溪生态保护区、将军山中学等众多实践单位,并在两周年庆之前,签订了第一个“产学研”基地——海达公司基地,为教师和同学以教促建、以教促产、以产促研等各方面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大的平台。我们也为同学们在两年中组织了“09印象·香港”、“印象·凤凰”两次暑期香港交流活动,到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香港凤凰卫视等单位参观访问,倾听了凤凰卫视副台长程鹤麟、著名编导黄海波、播音指导张妙阳、时事评论员石齐平等丰富的从业经历。

 

在这样的教师队伍作软件,这样的实验室环境作硬件的基础上,人文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更以百倍的成果还报分院。

 

两年来,我们的同学们获得的国际奖项有11项,国家级63项、省级43项,其他各类奖项63项。在写作、演讲、朗诵、影视、广告创意、公关策划等多方面都大有斩获,如我们同学们在第二、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第九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八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大赛、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策划大赛、第十九、二十届时报金犊奖、第1516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等影响力大、档次高的竞赛中频频出现,刘柳、曹雪晨、余婷婷、方敏、郑志艺、黄诗娴等等同学纷纷展露头角并越战越勇。

 

还出现了以王昊、黄菁晶、桑陌、郑骏骋、朱蝶莹、潘宇奇等共50余人组成的神奇的“09广电”现象,他们以或搞笑或创意或二者兼具的90后行为方式推广集体品牌,使得这个班级话题性十足。

 

除此以外,原属中文系后并入嘉庚学院艺术团的“一方”话剧社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08级刘璐、广播电视新闻学09级黄枭、广电10级赵宇豪等同学的组织和策划下走出学院,站上了更大的舞台获得一致好评。

 

 

四、迈步从头,非昨而傲我!

 

当是回顾之时当是前瞻之际,2年以来的这些日夜于你——我的同学们不易,于你——我的同事们亦不易,改已离职但留情万种的中文系郭庆财老师诗一首,足以表我心中对于700余日夜的点滴感恩:

    “青葱两年,

倏忽已为陈迹,

感年光之非昨;

仗书剑以歌啸,

纵风雨晦明,

回首处依然傲我。”

 

                                                 作者:朱盈蓓